第三讲 宋代-《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第三讲 宋代(第7页)
🎁美女直播

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

至于用人集中,则在唐代早已实行了。

惟其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

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

宋代则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

二、宋代考试制度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细节虽有出入,我们可以略去不讲。

但宋代科举所获影响,却与唐代不同。

第一是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于是进士轻薄,成为晚唐一句流行语。

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吕家韩家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

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扞格,至于私人学养,也一切谈不上。

其次,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

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到中央时,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

此辈先进,看了考生平日作品,先为之揄扬品第,在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

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

甚至主考官谦逊,因其不了解这一次考场中的学术公评,不自定榜,而倩人代定榜次,并有倩及应考人代定,而应考人又自定为榜首状元的。

但此等事在当时反成嘉话,不算舞弊。

本来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真才,明白的此项制度之主要精神与本原意义,又何必在细节上一一计较。

但有些人便要借此制度之宽大处作弊,于是政府不免为要防弊而把制度严密化。

这是一切制度皆然的。

但制度逐步严密化,有时反而失却本义,而专在防弊上着想。

宋代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了,那时则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

其实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而该人终于落第的。

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

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

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首长辟署,在幕府作僚吏,而借此对政事却先有了一番实习。

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因此反而没有如唐代般还能保留得两汉以来一些切实历练之遗风美意。

这些都是宋代考试制度之缺点。

总之考试制度在宋代时更重要了,更严密了,但并非更有真效。

但因政府积年提倡,社会学术空气又复活了。

于是有许多人出来想把此制度改革。

第一是想把学校教育来代替考试,这是最关重要的。

考试只能选拔人才,却未能培养人才。

在两汉有太学,在唐代有门第,这些都是培养人才的。


(第7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