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国史新论》中国历史人物
讲文化定要讲历史,历史是文化积累最具体的事实。
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
非有人生,何来人事?中国人一向看清楚这一点。
西方人看法便和我们不同,似乎把事为主,人为副,倒过来了。
因此,西方历史多是纪事本末体,中国虽有此体,但非主要。
中国史以列传体为主,二十四史称为正史,最难读。
一翻开,只见一个一个人,不易看见一件一件事。
如读《史记》,汉代开国,只见汉高祖、项王、张良、韩信、萧何许多人,把事分在各人身上。
《尚书》是古代的纪事本末体,此下要到宋代袁枢才有《通鉴纪事本末》,只便初学,进一步再读编年史如《通鉴》,更进一步始读正史列传。
今天我们一切学术教育都学西洋,因此学校讲历史,都重事,不重人。
如讲楚、汉战争,汉高祖怎样打项羽?固然要讲到人,但只以事为主。
有一年,我在美国亲同他们一位史学家辩论过这一问题,他说:“历史固应以人为主,但此人若无事表现,如何跑上历史?”
我说:“此事难说,因其牵涉到中西双方整个文化体系上面去。
我且举一个明显的例,在中国有很多人没有事表现而也写进历史,而且这类人决不在少数。”
我们今天不论大学,乃至研究院,讲史学,虽是分门别类,注意都在事上。
如讲政治制度,没有一个绝对是与好的制度。
制度总是要变,并无千古不变,亦无十全十美的制度。
如讲社会经济,一切有关经济的理论思想,及其事实,也都随时而变。
在坏制度下,有好人总好些。
在好制度下,有坏人总不好些。
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
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靠不住的。
而所谓人之好坏,此一标准,则比较有定不易变。
此刻把历史分类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外交史、军事史等,一切完备,却不注重历史里面的人,至少是隔一层,成为是次要不是主要的。
制度由人来,某些人起来了,才有此制度。
思想亦由人即思想家来。
所以我今天特别要讲历史上的人,最大希望,要我们都能变成历史人物。
要来维持历史,复兴历史,创造历史,都得要有人。
讲到历史人物,当然要讲历史。
世运与人物总是相随而来的。
时代不同,人物也跟着不同。
中国人一向看历史总要变,故说世运。
历史时时在变,世运总是不能停留在一个状态下。
我们把历史上一切时代大体分别,不外有两种,不仅中外如此,古今如此,以后也如此。
某种时代,我们称之为治世,太平安定,慢慢地变成了盛世。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