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55年夏天,晋国晋阳的空气骤然紧张。
晋国亚卿、赵氏宗主赵无恤突然率领大批家臣和族兵,从首都新田返回晋阳。
无恤进城后,即令紧闭城门,加派岗哨,给护城河加注河水。
种种迹象表明,一场战争即将来临。
对于上了年纪的晋阳人来说,战争并不陌生。
很多年前,晋阳城也经历过一场大战。
那是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内乱,中行氏和范氏讨伐赵氏,先主赵鞅退守晋阳,抵挡两家联军达四个月之久。
后来因为智、魏、韩三家出手相救,晋阳才得以解围。
时隔四十二年,晋阳再度面临战火的考验。
令人感慨的是,斗转星移,风流水转,这一次进攻晋阳的不是别人,正是上一次解救晋阳的智、魏、韩三家。
在这四十二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昔日的盟友变成今天的敌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那个名叫荀瑶的人说起。
晋国四卿,智氏一家独大
晋国的六卿执政体制持续长达百年,因公元前497年的中行氏和范氏之乱而被打破。
中行氏和范氏狼狈为奸,本想一举吞并赵氏,却因智、魏、韩三家出手干涉而失败,中行氏和范氏因此被驱逐出局,晋国从此进入四卿执政时代。
四卿之中,一卿为正,称为上卿;三卿为副,称为亚卿。
公元前493年,时任上卿的智氏宗主荀跞去世,其子荀申继承家业,上卿之职则由赵氏宗主赵鞅接任。
赵鞅为人宽厚,知书达理,在他的领导下,四大家族相安无事。
这种局面持续了十余年,直到公元前476年荀申去世。
据《资治通鉴》记载,荀申去世前,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很费了一番心思。
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这个问题本来没什么好考虑的——正妻所生的长子即为世子。
如若正妻无子,则在众多侧室所生的儿子选择一个,原则是子以母贵,女人的地位越高,她的儿子当选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随着家族之间的权力斗争越来越激烈,选择一个“对”的而不是“贵”的继承人,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智氏家族的未来,荀申必须在诸多儿子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荀申看中的是荀瑶,理由很简单:荀瑶身材高大,须髯飘逸;擅长驾车,射术超群;多才多艺,技能出众;文思敏捷,能言善辩;坚决果断,敢做敢为。
五种美德集于一身,休说继承智氏家业,简直和中国上古传说中后羿这样的神话人物有一拼。
然而荀申的这个决定遭到族人智果的反对,他提出了另外一个人选——荀宵。
荀申对此不理解:荀宵面相凶狠,人们看到他都怕,你怎么会推选他呢?
智果回答:荀宵凶狠,是狠在表面,荀瑶却狠在内心。
荀瑶有五种美德,独缺仁义。
长得漂亮,武艺高强,能言善辩,才艺出众,敢于任事,这都是好事,但是如果内心无仁义的话,这些美德只会助长他的暴戾之气。
恕我直言,如果您一定要荀瑶继承家业,智氏必亡。
荀申考虑再三,还是立了荀瑶为世子。
智果带着家人跑到晋国太史那里,改了族谱,宣布脱离智氏,自称辅氏。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