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样句极有画面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形容有比喻,不但能使儿童少年感受到汉文字的美质,还有利于助他们启动想象的脑区。
由是想到,如今的家长们,比以前更加重视小儿女学前的智力启发了,若单论语文方面,我认为《声律启蒙》中的某些样句,值得陪伴孩子们背背,因为有趣,游戏性显然。
若家长能与孩子互动,你背上句,我对下句,效果肯定尤佳。
但一定要有选择,去其糟粕,剔除淫典,引用浅白易懂的。
比背唐诗宋词好——在声律的美感方面,对仗的妙处方面,唐诗宋词亦不能及。
又想到,随着弘扬传统文化的热度升高,有些家长干脆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之类塞给孩子,迫使读之。
牛不喝水强按头,肯定是不对的。
先讲明以上蒙学读物的益处,使孩子在不反感的情况下读读,良好目的才能达到。
《百家姓》是根本不必让孩子背的。
为什么非要背它,完全没必要。
但从中选出几个少见的姓告诉孩子,也不失为趣味性知识的给予。
《三字经》读读前边有关常识的部分就可。
比之于《三字经》,《千字文》编得并不算好,除了个别句子有助于好品行的养成,大多数句子在道理与知识两方面都算不得上乘。
《弟子规》主体是好的,可去琐细之句。
若不以挑剔之眼看待,《朱子家训》堪称优质读物,除有几句对女性的偏见之言,任何年龄的人读了都会受益匪浅,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接地气,非高蹈教诲。
并且还由《声律启蒙》想到——古汉语中,之乎者也矣耶兮焉哉等助语单字的应用,在白话文运动中备受嘲讽,其实也是对汉字及汉语言特点的非客观看法。
古汉语在应用中因为不用后来的标点符号,所以必须通过那些助语单字来烘托行文的情绪色彩。
者、也、矣往往起的是“。”
作用;乎、耶、焉往往起的是“?”
作用,“焉”
的问号作用起在前边——“焉能辨我是雄雌”
便是一例;兮、哉二字,每具有感叹号的作用——“哉”
用于后,而“兮”
亦常用于句中,不用情绪色彩就不饱满。
“之”
在汉文字中的作用亦非同一般,是能使语感抑扬有致,切缓得当的一个字。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不用“之”
,那样的一些诗句便不成诗了。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