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人口如今很为难,因为他们有一部分最好的土地在停战线靠近以色列的那一侧;不过至少他们还有点生活来源,有事情可做。
难民则无事可做,只能怨忿地想着他们遭受的不公正对待。
德国人伤害了犹太人,却让阿拉伯人而不是德国人来为其所作所为进行偿还。
这都是战胜了其德国劲敌的英国人和美国人干的好事。
在阿拉伯人眼里看来,西方愧对犹太人,为了抚慰他们自己的良心,西方国家因此是这桩阴谋的同谋,以牺牲阿拉伯人为代价对犹太人作出补偿。
在难民心里引发的反应是一味坚持非得申冤雪耻不可。
他们必须恢复自己的家园和田野,生活在非以色列政权的统治之下。
那么1948年以来武力占取的阿拉伯土地上的那些犹太定居者都无偿劳动了,这又该怎么办呢?“英美制造出来的问题,让他们去解决”
是阿拉伯人合乎逻辑但毫无建设性可言的回答。
每座营地中,难民们维持着他们原先的村组织结构——各个村庄都处在首领(乡长)的领导下。
这些首领对于确定民众的心声基调依然颇具影响,他们倾向于定下强硬的论调,因为他们自身正是遭受了最痛苦的厄运变故的群体。
有些首领在停战线的那一边拥有四五百英亩耕地以及周围的果树,而现在他们却成了领取救济的贫民。
他们必然满腔愤懑;在目前情况下,他们的强烈情绪并没有因顾及失去家园前就一直肩负着的领导责任而有所克制。
如今保障难民们衣食住行,负担难民们看病、上学等各项责任,都落到了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及其职员身上。
尽管长期面临财务、政治和心理方面的种种困难,联合国这一专门机构依然工作得非常出色。
其预算来源并非出自联合国综合基金,而是来自各个成员国单独出资的捐款(最大头的捐款来自美国,其次是英国。
理所应当)。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提出重新安置难民、到别处而非他们自己的故土以永久定居下来的措施,遭到了难民营驻扎所在领土上的阿拉伯各国政府的反对(加沙地带由埃及政府掌管)。
难民自身当中也有反对意见。
他们觉得,默然同意重新安置,就相当于声明放弃他们复国的权利。
可能会有人向他们指出,西德已经吸收了东德难民进人经济生活——由此获得了繁荣力量——同时也并没有声明放弃对波兰和苏联所强行吞并的德国领土的权利(6)。
但这一显然很是贴切的例子在阿拉伯人的脑海中没留下什么印象。
照他们看,要保持自己的权利,就要拒绝重新安置的建议。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有两项预算:一项是维持难民的生活,另一项是提供复苏再建。
前者少得只能勉强为难民提供夏天不超过1500卡路里、冬天不超过1600卡路里热量的食物;复苏再建基金则由于阿拉伯各国政府政治上的反对而遭到阻碍。
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已经做得很好了。
粮食配给量虽然不足,但分配得公平高效,并且还挑选出由儿童、老人和病患组成的群体,给他们额外补充一顿热午餐。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