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甲午战争》

4(第2页)
🎁美女直播

马新贻在任上被暗杀,曾国藩也在任上病死,匆匆接任的何璟因父丧离职,于是江苏巡抚张树声代行两江总督。

这是仅仅五年间的事,在袁世凯幼稚的双眼里会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养父袁保庆的葬礼,由他的好友刘铭传和吴长庆主持,办得极其隆重,他们对故友的遗属也做了安排,袁世凯又回到项城县。

袁世凯作为高官显宦的公子住在南京时,当过总督的人中,曾国藩是李鸿章的前辈,马新贻、何璟与李鸿章是同年进士,张树声和李鸿章是同乡。

刘铭传和吴长庆都是李鸿章创建的淮军的将领,袁世凯虽然同这些人没有直接关系,但似乎已经注定他是属于李鸿章派系,大概明智者早就给他们这样分群归类了。

养父死后,袁世凯在家乡无所事事。

堂叔袁保恒看了训斥道:“年纪轻轻,一天到晚游游逛逛,成何体统?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是喽,住在乡间,优哉游哉,还是把你这小子送到北京去吧!”

袁保恒的弟弟袁保龄,是直隶候补道,即道员候补。

袁保龄不论哪方面,与其说是官吏,毋宁说是学者。

教育族中子弟,他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而且,因为赴京应考的书生很多,袁保恒指望竞争意识能激起袁世凯的向学心。

第二年,生父袁保中去世。

这时,最为严厉的袁保恒从陕甘总督左宗棠的酒泉守将升任吏部右侍郎,调到北京。

那段日子可真难熬啊!

每逢想起这一时期的往事,袁世凯总是皱起眉头。

袁保恒本来就是冷若冰霜的人,再加上怀有一种族长意识,总是对族中子弟毫无顾忌地施加体罚。

娇生惯养的袁世凯开始受到严格的监督和管束。

他并不怕体罚,怕的是读书。

每天伏案读书,真不如让叔父打一顿好受些。

袁世凯次年回乡应乡试,名落孙山。

乡试合格,才能成为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

他失败了,生母和养母两人乘机劝他与于家姑娘结婚。

十八岁的袁世凯偕新婚妻子返回北京。

适逢河南一带大旱,袁保恒被派往赈灾,于是袁世凯又随行回乡。

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袁保恒死在河南开封。

这个毫不留情的监督者一死,二十岁的袁世凯顿时觉得如释重负。

后来,袁世凯经常这样说:“我好歹能读书,能写不太难看的字,多亏了叔父……”

不过,当时他对袁保恒的死,一定抱有一种解放感。

他把手边所有的书都烧掉了。

再也用不着读书了!

袁世凯对朋友们说:“丈夫志四海,安能郁郁于笔砚之间,虚度岁月?”

“丈夫志四海”

,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的诗句。

袁世凯丝毫不喜欢读书,对诗却有几分兴趣。

背诵四书五经,他厌烦得不得了,而喜爱的诗总是主动地背诵。

叔父去世那年,袁世凯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这就是长子克定。

两年后的光绪六年(1880年),他向督办山东海防的庆军统领吴长庆求情谋事。

吴长庆听说袁世凯要来,不禁有些犹豫,说:“那是袁家的不肖子孙啊!”

过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似的说:“也好,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