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王国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
时人誉为“中国近300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80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所有之学人”
。
人生如钟表之摆
王国维17岁时曾赴杭州应乡试,而名落孙山。
其原因很明显,一是精力没有放在《四书》、《五经》上,而是放在史书和其他的杂书;二是重考据;三是“好谈时务,嗜古籍”
;四是“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家贫不能以货供游学,居恒怏怏”
——“新学”
的影响和憧憬“游学”
,从根本上动摇了他的功名思想,也使他自觉地放弃了对“时文”
和“帖括”
的研习;五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人大惊,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参加北京乡试的各省举子1300多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请求维新变法。
从此开始,觉醒了的读书人举办学堂,成立学会,创办刊物,自觉置身于图强的热潮之中,王国维也不例外,他不愿再呆坐在书斋中的板凳上了。
其父王乃誉对此也很支持。
其弟回忆说:“先君以康梁疏论示先兄,先兄于是弃帖括而不为。”
其父的先进思想,又导致了王国维第二次即20岁时科举考试的失败。
当法国18世纪风行的自然主义由日本转道进入中国之后,一时间,学海波涛沸腾,而附和此种学说的人,并非出于知识,他们对自然主义的根本思想和最终目的茫然无知,只想借助其枝枝叶叶的话语,来装扮自己的政治主张,或是借助西洋学说的影响,对中国的政治学说、思想学说进行一番打扮改造。
而对西方政治思想中大的方面,对其中的人生哲学、文化精神等等内容,却很少用精力。
而王国维并非其中一员,先后撰写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著,翻译介绍了不少西方的哲学、美学、心理学等著作。
他用西哲思想和观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思考人生,比较中西文化差异,沉浸于此,如痴似醉。
当时留学欧美的中国人,学习的大都是“海军制造”
、“法律”
等,却没有学习哲学的。
中国思想界无“能动”
之力,也未能“受动”
。
这一情形使王国维陷于极大的痛苦之中,他强烈希望将西方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引入中国,却不愿意人们把西方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作为解救中华民族的有力武器。
他的思想与他的人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因历史而形成的悲观主义怪圈。
王国维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去研究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1904年夏天写成《红楼梦评论》。
在文中,王国维认为:人生如钟表之摆,在“苦痛”
与“倦厌”
之间往复。
“倦厌”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