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于公元前87年受汉武帝遗命以大将军的身份辅助八岁的昭帝,事昭帝十三年。
昭帝无后,霍光迎昌邑王刘贺继位,不出一月,因他“昏乱”
,夺去他的皇帝玺绶,另迎武帝曾孙刘询登极,是为宣帝。
再六年而霍光去世,事在公元前68年。
王莽于公元前一年为大司马(根据习惯至此已有摄政王的声望),也因为哀帝无嗣,迎中山王九岁儿子刘衍为嗣,是为平帝。
他在位五年,相传为王莽毒死。
兹后王莽又立了一个两岁孩子孺子婴继位,他自己以大司马的身份进为安汉公,先“居摄”
,次为“假皇帝”
,至公元9年以“新”
代“汉”
,“即真天子位”
。
他篡位之后也做了十四年多的皇帝,于公元23年为民兵所杀。
他们两人间相去约七八十年。
传统历史家把霍光比作伊尹周公。
他受命时,已“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沉静详审”
。
王莽则像貌类禽兽,“侈口蹶,露眼赤精,大声而嘶”
。
他起先谦恭下士,后来以丹书符契,证明他天授践祚。
到他登极时,又亲执孺子之手而泣曰:“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
总而言之,这两人一假一真,传统的作史者,务必要强调他们间的差别,以作后人殷鉴。
今日我们读史,就算承认其间的真伪,已不是重点之所在,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从霍光到王莽,即是西汉后半期自武帝后一百年不到的时间内,中央政权已无从合理化。
这时间有皇帝六人,即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与平帝刘衍。
他们御宇的期间,综合不算过短。
其中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元帝在位十六年,成帝也在位二十六年,而他们三人又是父子孙一脉相承,如果他们要创立一种制度,当然有充分的时间。
然而,因为中国在公元前统一为政治上的初期早熟,既无各地确实统计数字,也不能区划中央与地方的权限。
在囫囵情形之下,凡事靠在位者及摄政者随时摆布。
真理总是由上至下,施政的名义为道德,执法时只有至善与极恶,其生杀予夺,只引起朝中官员不安。
恰巧昭、成、哀、平都无嗣,又要在皇室支裔里找继承人。
每次人选二三十人,或多至四五十人,又不照出生顺序选长,通常取幼辈以便于操纵,这样就增加女主的重要。
汉朝皇后平日无实权,也任皇帝弃废。
只是皇帝一死,皇后成为皇太后,收玺绶,对择嗣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一安排,就更使外戚的地位突显。
霍光也是外戚,他与武帝卫皇后家里过去的情形不说,武帝之后又有新关系,恰巧他的儿女又多,他与夫人显共有七女一男。
霍光与金日及上官桀同受武帝托孤,乃以女二人分嫁金之子金赏及上官之子上官安。
金日不久病死,不涉及下述纠葛。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