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枪
陈国瑞,湖北应城人,少年时被太平军虏获,当了童子军,后投奔湘军将领黄开榜,作了他的干儿子。
陈国瑞“秀美若处子”
,出战,常着红装、充先锋,号称“红孩儿”
,屡战屡胜,名动一时。
同治元年,入僧格林沁部,极得信宠,情同父子。
三年,以破苗沛霖有功,授浙江处州镇总兵。
时年二十九岁。
太平天国都城被攻破后,清廷战略重点转为剿捻。
捻军驰骋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
行迹无定,擅长裹胁,虽然只是“癣疥之疾”
,但清军一直找不到对症之药。
僧格林沁有勇无谋,只会“疲师尾追”
,“与贼俱流”
,以致人劳马乏,成效不彰。
同治四年春,僧格林沁率领马队,连追一个多月,从河南追到山东,“日行百里,往返三千馀里”
。
陈国瑞认为蛮干不合兵法,应该调整战术,僧格林沁却说功成在即,应当一鼓作气,继续追剿。
意见不合,僧格林沁传令继续追击,陈国瑞扯住僧格林沁坐骑,说:“要去你去,老子不去”
;僧怒,说:“不去就不去,老子自己去”
。
于是,挥师出发。
此老子见彼老子倔强,没办法,说了句:“国瑞卒不忍王独败”
;还是带兵出队,担任前锋。
果不其然,捻军数万馀人汇合之后,不再逃跑,而在汶上、郓城间设好埋伏,陈国瑞一至即被包围。
僧格林沁调发亲兵前去助战,也被击溃。
捻军随即包围了僧格林沁,并在曹州吴家店将僧军全部歼灭。
陈国瑞浴血奋战,所部大多阵亡,自己身受重伤,侥幸逃脱。
闻僧被杀,又舍生忘死,乔装潜入敌中,找到僧格林沁的尸体,昼伏夜行,七天后回到军营。
朝廷认为僧格林沁之死,河南、山东的地方大员以及僧军部将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纷纷予以降职、记过等处分,唯有陈国瑞因为身负重伤仍苦战到底,免予处罚。
僧格林沁死,曾国藩继任为督师大臣。
此前,南京收复,湘军旋被裁撤,曾国藩北上剿捻,所带部下多是李鸿章派遣的淮军,刘铭传即在其中。
程学启殁后,刘铭传勇略为诸将冠,号称淮军第一名将,其部称为“铭军”
。
四年五月,铭军驻扎在山东济宁北部的长沟,陈国瑞率领残部“游击”
至此,看到淮军装备精良,多为西洋武器,“心独艳之”
,于是“思夺其利器”
。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