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纵然有千百理由,但唯独不曾想:横暴的入侵者还心安理得地踏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这个事实面前,一切的和谈都是瓦全。
对汪的出走和应和近卫声明,最初蒋介石想低调处理,因为这关涉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声誉。
但在1939年元旦举行的特别会议上,国民党元老林森、张继、居正、吴稚晖等都愤然主张严惩汪精卫。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提议:“此事关系国家存亡,不能因维护一个人,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汪兆铭(即汪精卫)应予严厉处分,否则将无以对因抗战而牺牲之同志与军民。”
最后,大会以高票通过决议,开除汪党籍,撤销其国民党副总裁、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防最高委员会副主席及国民参政会议长等职务。
关于汪精卫出走的具体的前因后果与一路上的经历,在这里没太多必要提及,而只想说一句:汪出走除政治主张跟蒋介石不同外,还有一个原因,即离开蒋而后快。
因为孙中山去世后,作为国民党元老,汪本人从没有实权在握的时候,在党内斗争中连续被蒋击败,这种挫折感叫他对蒋有一种复杂的态度。
正如前面说的,作为国民党内二号人物,汪精卫一旦倒向日本人,无论对国民党还是对国民政府的声誉都是沉重打击。
所以尽管汪应和了近卫声明,蒋介石还是通过各种办法联络汪,又派跟汪关系密切的要员进行劝说,仍旧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并带话给汪:如不想回重庆,去欧洲考察也行。
只是天要下雨这件事,是没人挡得住的。
汪精卫拒绝了重庆方向伸过来的手。
汪精卫出走一事为国人所知后,延安中共方面对汪的行径进行了严厉批判。
那些貌似与蒋同床异梦的地方实力派,也都纷纷通电拥护重庆而斥责汪。
此外,从国内大众到海外华侨,也无不抨击汪的所做所为。
一下子,蒋介石的威望获得空前提高。
这个结果叫蒋有点意外。
这个状况汪精卫也没想到。
汪曾认为,他拉起“和平大旗”
后,跟蒋介石有隔阂的龙云、刘文辉等西南地方实力派会响应他;粤系的张发奎、薛岳也有可能被他争取。
但汪精卫不明白的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但凡有良知的中国人,谁能且谁敢仅因前事或派系恩怨就越此雷池?!
这时候,正赶上东京更换首相,新内阁态度未知。
一时间,汪精卫进退维谷。
1939年早春,军统河内刺汪事件突然爆发。
对这个事件,解读历来是多样的。
一种看法是,蒋介石并没给军统下达刺汪的命令,行动是戴笠自己策划的。
汪险些丧命后,蒋来信慰问,说自己并不知情(汪当然大骂蒋装好人)。
另一种看法是,刺汪令当然是蒋介石下达的,但不杀死汪(汪的下属曾仲鸣做了替死鬼)也是故意的。
因为如汪不死,投奔日本人后,他就是民众眼里中国最大的汉奸,这样一对比,蒋形象也就更为高大,地位也就更为稳固。
第三种看法是,蒋介石叫军统刺汪,但莫名其妙地失手了。
第一种和第三种可能性最大,第二种来自旁观者的合理想象。
第一种和第三种相比较,历史真相最有可能是还是中规中矩的后一种。
河内刺杀事件后,汪精卫是铁定了心一去不回头,而蒋介石下令刺汪,也意味着他放弃了把汪拉回的努力。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