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普通宦官不一样,石显出身高贵,其家族在当时属于名望比较高的一族。
和许多纨绔子弟一样,石显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所不为,虽然称不上作恶多端,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终于,石显某一天因为嚣张过头犯了法,按刑律,应被判死刑。
但由于他的家族势力庞大,所以免了死罪,但活罪难逃,被处以宫刑,进入宫中当了太监。
当时还是汉宣帝时期,因治国有方,全国上下一片清平,就连后宫也井然有序,所以石显这个纨绔宦官在进宫后,并没有合适的土壤供他成长,反而养成了谦虚谨慎的性格。
渐渐地,他发现,皇宫里充满竞争,而且斗争相当激烈,如果想活得更好,就必须爬到最顶层,而爬到最顶层最先要做的就是找一个梯子。
石显的梯子是一个叫弘恭的宦官,他早年进宫,对宫中事物比较熟悉,当然也要比石显圆滑。
更重要的是,弘恭是一个有文化的宦官,他深谙文史与法律。
石显自从跟了弘恭后,简直是脱胎换骨,在宫中开始崭露头角。
不过由于汉宣帝刻意打压宦官,这二人始终没有机会登堂入室。
到汉元帝执政,这个缺乏安全感的皇帝认为宦官没有骨肉之亲,也没有姻族之累,所以可以全身心地为国家尽心尽力。
石显就是在这个时候跃入元帝眼帘的,善于揣摩他人心理和喜好的石显受到了汉元帝的重视,慢慢地从普通的宦官成为可以接近皇帝的中黄门,后又升为中尚书,掌管文书奏章,不离皇帝的左右。
后来弘恭晋升为中书令(尚书长官),石显做了中书仆射。
萧望之一开始并没有在意石显,谈不上喜欢和讨厌他,而且对石显做的一些事情还比较满意,可没过多久,萧望之就感觉到了危机。
石显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且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拉拢了不少朝廷官员。
不久后,凭借多人的举荐,石显进入权力中枢,与萧望之平起平坐了。
此时的元帝对石显已经非常信任,有时甚至还会将朝政托付给石显。
石显表面对满朝文武都很恭敬,其实内心却非常狠毒,谁要敢反驳他的意见,他必定要伺机报复。
此时史高正因为受到汉元帝的冷落而郁郁寡欢,就选择站到萧望之的对立面,与石显勾结在一起。
这时,有个叫郑朋的人想投靠萧望之,就写了一封信给他,说史高派手下的人到处为非作歹,谋取私利,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萧望之看完信就召见了郑朋,认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让他待诏金马门,但没过多久又发现他是一个行为不正的人,就没再提拔他。
郑朋转身投向史高,并在史高举荐下,受到元帝的召见。
萧望之这时候已经发现石显的居心叵测了,于是向元帝上书,说管理朝廷机要的职务是相当重要的,祖宗成法,这一职务该由贤明的人来担任,那些受过刑的太监并不能插手这些事情,这也是我们汉帝国一贯的制度。
目前的情况应该立即改变。
元帝看完萧望之的上书后,转手就把这奏章给石显看了。
不知道石显看完奏折是什么心情,反正他从此下定决心要干掉萧望之。
如果光靠拍马屁,石显是不可能一路顺利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的,他的搭档弘恭发挥了很大作用。
因为萧望之这个人比较正直,想要正面找到拉他下马的证据很难,于是石显和弘恭决定让萧望之背个黑锅。
他们告诉元帝,萧望之私底下结党营私,想专擅权势,为臣不忠,又污蔑皇上没有才华,请皇上将他治罪。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