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说到诗与命运,他在七岁时随父亲登西岳华山时所作的那首诗才是他一生真正的谶语——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他的一生,只有“天”
,也就是皇帝,才能高过他的声望,其他的“山”
们,也就是同时期的大臣们,都没法超越他的锋芒;可是只有他当“举头”
,与皇帝(红日)亲近时,才能风光得意,一旦倔犟顽固,那么就只是白云野鹤,晚景凄凉了。
寇准死的时候一定是毫无牵挂,心神安宁的。
所有的事都想明白了,于国有功,于民有惠,就算是那些政敌,也都在可有可无之间。
其中就包括陷他于死地的丁谓。
丁谓被贬往崖州的时候,是路过雷州的。
寇准送给了他一只蒸羊,丁谓顿时百感交集,提出要和他谈谈。
在丁谓看来,寇准一定会答应的,想想看当年在朝堂之上争天下第一人的权柄,今天却在天涯海角相遇,都是沦落人了,我们会有共同语言的。
可寇准却拒绝了。
他用行动告诉丁谓,我可以送你蒸羊,但是并不代表和你有什么相逢一笑。
当天两人不见面,就此永别,寇准对这位前下属、前政敌的最后一份心意是,把自己的家丁都约束住,关上大门,直到丁谓走远,才放他们出来。
每个人都很奇怪,包括丁谓都在若有所思,这还是当年的寇准吗?真是老了?快意恩仇、睚眦必报的劲头都耗光了?答案是错!
在寇准的耳边响起了20年前圣相李沆对他说的话,谶语又应验了——当年寇准极力推荐丁谓,李沆反对,说观其为人,能让他位居人上吗?
寇准锐气正盛,立即反问,以丁谓之才,能始终让他位居人下吗?
李沆就再不劝了,只是微笑着说——他、日、后、悔,当、思、我、言。
但李沆还是小瞧了寇准,你说中了,看得真准,可我寇准却没有什么后悔,那只羊就是留在人间的最后的态度。
官场一游,彼此尽兴,来去明白,要让你小丁知道,我们之间摆平了,但是你更要知道,和你也没什么好谈的,无恩也无怨,为什么要谈?
一生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自找的……
历史可以证明,寇准真的是心无牵挂而去,他的死居然像是传说中得道高僧的死亡,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走。
远隔千山万重,寇准突然命令家人回洛阳老家,给他取一样东西。
那是当年太宗皇帝赐给他的通天犀角带,宋朝举国只有两条。
路途遥遥,寇准一直在等待,终于犀角带来了,他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向北面的皇帝与祖先跪拜,之后急令左右为他铺设卧塌,他躺了上去,安然闭目,竟然就此逝去。
一个传奇结束了,但却难以盖棺定论。
说他什么呢?最简单也最普遍的说法是,他是宋朝的巴顿。
一个在战争时期的无价珍宝,以及在和平时期的朝廷毒药,一个偏执而狂傲的人。
理论依据就是他在澶渊之盟后,与皇帝、与同僚都势同水火,根本没法合作,所以也就谈不到对国家的其他贡献。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