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查历史书就会清楚,他的新法极少有是他独创的,比如青苗法。
总有人强调,这是他在做底层官员时,在某地实行过,效果非常好,才在全国推广的。
不,不是这样。
青苗法起源于唐朝中后叶,唐朝中央政权被各路藩镇分割,除了军队数量不足外,更悲惨的是没钱。
青苗法就在那时出现,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皇帝创收。
什么救民不救民的,皇帝都快饿死了,还谈什么老百姓。
再比如均输法,它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由桑弘羊这位在近期宋史里频频出现,每次都和王安石挂钩,被反对派骂得狗血淋头。
其实也该骂,均输法都是汉武帝与匈奴掐架掐得最狠,搞得军费飞腾,国库见底时搞的国家紧急状态法令。
前后一共搞了两次,国内矛盾激烈程度比这时的宋史只高不低,可真的帮助汉武帝度过了难关。
再比如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其它法令,也能在各代史书中找到实施过的根据。
于是结论出现,王安石的学识绝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超逸绝伦,冠盖当时。
他最多只是个传道者,往好里说是集古人之大成,刻薄些相当于文贼,偷窃古人成法,而且是效果不佳名声不好的各种法,真是脑子短路,难怪把宋朝搞得官场混乱、党争剧烈、外交僵化、经济崩溃,直至几十年后亡国……
持这种理论的主要有后来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以及后来历朝历代的士大夫阶级,也就是国家的官方认知。
但这就够了吗?除此两层认识之外,就没有别的疑问存在了吗?比如说,王安石、宋神宗就算再白痴,他们作为当事人,总会知道这些法令在当时朝代里的成绩吧?
有那样的前科,怎么还会玩命的推行,不遗余力,不留余地,拿自己的国家猴耍,不耍死不罢休?
很显然他们都清楚,那么还这样做了下来,就一定有他们的用意。
这就必须得有第三个层次的答案才能解释得清。
即“军费”
说。
得出这个结论,首先要站在前两层认识的肩膀上,了解了第一层中宋朝当时的现状,再结合第二层里分析出的明知新法有弊,却知难而进的行为,再当一回事后诸葛亮,参照之后宋朝七八年间发生的事情,才会得出“军费”
说的结论。
而它的萌芽,却种在宋神宗刚刚登基的时候。
我们回忆,他上台之后曾经第一时间“求言”
,让大家针对国事敞开了说。
就在当时众多顶级大佬们的发言里,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曾经也写过一篇奏章,这篇奏章和这个人在这之前什么都不是,而之后,他成了北宋史上一段最有争议,也最为辉煌的军事传奇。
有一个疑问,一直以来,提起宋朝的军人,如果要排名的话,三百年间第一人没有任何争议,是岳飞。
具体到北宋,有人说是潘美,有人说是狄青。
说潘美,那是从战绩上讲,平南汉灭南唐,攻燕云战辽国,潘美是宋初时汉人最强的将军,这无可争议。
远比“模范军人”
曹彬强万倍;说是狄青,公平地讲,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悲悯苍凉的无奈情结。
自古英雄多悲剧,狄青的一生太不公平了。
但是事实上,北宋还有一个人,他的战绩堪与潘美媲美,相比绝不逊色,甚至尤有过之。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