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凄凉晚景昙花一现怎奈何-《不忍细看的大唐史》

第七章凄凉晚景昙花一现怎奈何(第2页)
🎁美女直播

李希烈进攻襄阳,得胜之后果然把襄阳收入自己的私囊中,抓当地的百姓作为奴隶,把那里的财物洗劫一空,看到襄阳已经没有可利用的地方了,李希烈又撤离那里。

唐德宗李适没有吸取这个教训,又让李希烈出兵攻打淄青。

李希烈奉命来到淄青后,暗中阻挠运河的交通,准备偷袭汴州。

当李希烈看到四镇自立为王时,心里痒痒,也想当王,于是自称建兴王。

他出兵攻打汝州、尉氏,围攻郑州,直接威胁到了洛阳,他还派兵驻守在邓州,完全切断朝廷通往南方的交通路线。

李适见无法控制住李希烈,一边积极地控制自己直接管理的神策军,一边调集淮西周围的各地军队,一起对付李希烈,但是纷纷遇到了挫败。

战火就这样从河北蔓延到河南,唐德宗李适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士兵们冒着雨雪前行,路上十分寒冷,常年在外打仗也无法回家照顾一家老小,所以希望朝廷能给一笔可观的报酬作为安家费,但是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却并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心情十分不好,再加上供应的饭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们发生了哗变,冲进了城里,把府库里的金银财宝全都抢走了,又占领了皇宫。

有人提议让朱滔的哥哥朱泚来做领袖,于是朱泚连夜入宫,自称大秦皇帝,后改称汉元皇帝,年号应天,李适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这次兵变就是泾原兵变。

在士兵攻进皇宫之前,唐德宗李适仓皇逃到奉天,成为了在唐玄宗李隆基、唐代宗李豫之后的又一位出京避乱的皇帝。

李适为此十分心痛,写了一封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李适在诏书中宣布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他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对待他们还是会像以前一样。

李适开始逐步调整对藩镇用兵的政策,甚至对朱滔也予以宽恕,准许他归顺朝廷。

于是王武俊、李纳、田悦等人决定取消王号,上表谢罪。

马燧收复河中,李怀光因为兵败而自杀,李希烈被部下陈仙奇杀死,陈仙奇归顺朝廷,李适任命他为节度使。

这场藩镇混战,从四镇之乱开始,一直持续了五年之久,全国人口锐减,生产等方面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藩镇割据的局面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尽管四镇取消了王号,但是依然各自割据一方。

李适在削藩受到巨大的挫折后,对待藩镇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使登基以来解决藩镇问题的形势和机遇转瞬即逝,藩镇割据积重难返。

“租庸调制”

到“两税法”

的变革

杨炎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长相十分俊美,学识也很丰富,而且为人豪爽大气。

在唐代宗执政时期,杨炎曾在朝中担任官职,负责起草诏令,但是因为宰相元载一案,杨炎受到了牵连,被唐代宗贬了官。

唐德宗李适不计前嫌,任用杨炎为宰相,他上任不久,就在经济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按照旧制,天下的钱帛都被贮藏在国库中,一年分四季由官员向皇帝上报具体数额,还有专人负责来核实钱帛的收支情况。

后来因为京城中的豪绅很多,索取赏赐不加节制,皇帝为了取用方便,就将国库中的钱帛全部归入内库,由宦官来掌管,掌管内库的宦官最多时竟有三百多人,他们牢牢地把持着内库。

杨炎担任宰相之后,决心要革除积弊,他向李适上奏说:“钱帛是国家的根本,人生存的命脉,天底下的各种动乱都因此而起,如果由宦官来掌管的,那么丰俭盈虚大臣们都无法得知,就无法了解到目前国家的财政情况,经常会出现中饱私囊和贪污腐败的事情,导致国库空虚,国家的根本一旦动摇,那么天下也会随之动摇。”

在唐朝初期,朝廷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实行租庸调制,就是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这是以人口为本的赋税制度。

到唐玄宗执政末年,由于户籍制度的废弛,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土地买卖情况、财产变化情况都很久没有人调查,也没有重新进行登记造册,均田制度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但是在征税的时候,官府不管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只是按照以前的户籍情况向乡里按人头数目收税。

安史之乱发生后,户口锐减,但是由于战祸,朝廷到处向百姓征收赋税,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官吏总是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税旧税接连不断,根本没有限度。

那些家里人口众多的富人家庭,一般都有朝中官吏或者寺院的庇护,可以瞒报逃税,但是普通的贫穷百姓没有靠山和后台,无法瞒报人口,而征收赋税的官吏借机对百姓进行侵夺,百姓承担不起繁重的赋税,只能成为流民,生活十分困顿。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