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把这些疑点串联起来,不难发现,从李纯被立为太子,到监国摄政,再到后来的登基为帝,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像是阴谋篡位。
李诵在严密的控制之下,完全丧失了自由,违心地禅让了皇位。
协助李纯篡位夺权的就是那些宦官,其中最为恶名昭著的就是权倾一时的俱文珍。
唐顺宗李诵即位之初,翰林学士王叔文等提倡革新,为了打压宦官和藩镇势力,发动了永贞革新,宫市制度被强行取消,相当于断了俱文珍等宦官的财路。
不仅如此,王叔文等人还计划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
俱文珍见事情危急,和李纯结成党羽,阴谋发动了政变,逼迫李诵让太子监国,又让更为志同道合的袁滋、杜黄裳等人当宰相。
李纯即位后,群臣讨论给他上尊号时,一个宰相主张加“孝德”
二字,另一个宰相认为“睿圣”
的尊号已经可以包括这个含义,不必再单独加了。
李纯听了之后,勃然大怒,把这个建议不加“孝德”
的大臣贬谪了。
李纯对这两个字如此在意,从侧面说明了他心中有鬼,很有可能参与了当初囚禁唐顺宗李诵逼宫,并杀死亲生父亲的一系列事情。
元和中兴,打响削藩之战
元和中兴是指唐宪宗李纯在位执政期间,因为治国有方,使得唐朝的政治统治一度回到了正轨,由于李纯在位时用元和作为他的年号,因而得名。
从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衰微,全国处于藩镇割据的状态。
唐宪宗李纯登基后,从元和元年(公元805年)到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为削平割据势力,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削藩战争。
李纯是一位励精图治的贤能君主,他即位后,熟读贞观和开元年间的事情,把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当作效仿的榜样。
为了一改朝廷日益衰弱、藩镇权力日益膨胀的局面,他提高了宰相的权力,改变了对藩镇的姑息政策。
当时,因为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入朝,所以他想让自己的外甥杨惠琳担任节度使。
但是唐宪宗李纯却任命左骁卫将军李演为夏绥银节度使。
当李演来到夏州时,杨惠琳便公然叛乱,李纯下令让河东和天德的军队前去平乱,兵马使张承金斩杀了杨惠琳,至此夏州杨惠琳之乱被平定。
李纯又下诏讨伐刘辟,他任命高崇文为左神策行营节度使,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康等人强强联手。
高崇文手下的士兵个个战斗力强大,而且高崇文一直带兵打仗,作战和用兵的策略上都很高明。
刘辟畏惧高崇文,决定先和别的节度使交手,他攻陷了梓州,抓住了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康。
高崇文前去搭救,攻克了梓州,又在接下来的几次战役中打败了刘辟。
在攻克成都后,高崇文活捉了刘辟,将他押回长安,刘辟和他的儿子被诛杀,剑南西川叛乱顺利平定。
蜀地被平定后,很多藩镇都心中恐惧,要求入朝,镇海节度使李琦也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但到了入朝的时候,他又说自己得了病来不了,在润州叛乱。
李纯立刻削去了李琦的宦爵和属籍,派出军队讨伐李锜。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