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廷生存之危机-《思想者书系:晚清大变局》

二清廷生存之危机(第2页)
🎁美女直播

孙中山的“兴中会”

,虽然在内部使用的入会誓词里,写进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的字句,但在对外使用的《章程》中,则未敢明确提出武装反清的口号,只是含糊地宣称“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兴中会成立的当年,孙中山亦曾作过武装反清的试探,但起义没有举发就失败了。

进入20世纪后,随着新的政治动员高潮的到来,国内形势大变,孙中山敏锐地感到武装反清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因此,他充满信心地向全世界宣布:“全国革命的前夕,现已成熟”

,强调“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1]随后,孙中山便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在《章程》里明确宣布该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宗旨。

接着又制订了《革命方略》,作为各地举行起义的指导文件。

激进派的反清起义,从此在南方各省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这些连绵不断的武装反清活动,对清政权的瓦解起到了有力的冲击作用。

就改良派方面而言,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人物是张謇。

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叶的国内政坛上,他是一位对传统政治结构的现代转变(建立立宪制)起过真正的重大促进作用的人物。

而其他一些著名人士,如梁启超、康有为等,当时一直在国外从事舆论宣传活动,其影响在国内并不大。

张謇作为东南各省众望所归的士绅领袖,起初对立宪的期望并不是很急切。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兴起之后,他方才意识到条件已渐趋成熟,对立宪的热情和信心因此大增。

经过反复奔走、劝说,终于在该年六月,促成直督袁世凯、江督周馥、鄂督张之洞(三位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总督,跟张謇均有私人关系)联衔上奏,请定12年后实行宪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一月,张謇进一步与上海名流人物倡议成立了国内最早、最大的政治团体“预备立宪公会”

不过,此时的张謇仍然主张“得尺则尺,得寸则寸”

的缓进方针。

此后,随着时局的变化和国内各阶层立宪要求的日益高涨,张謇改变了原来的缓进策略,先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初代表“预备立宪公会”

,要求清廷“以二年为限”

召开国会,接着又连续发动了三次轰轰烈烈的请愿运动,请愿的规模一场比一场大,要求一次比一次急切。

在政治动员的高潮中,人们对政治改革的期望值在迅速上升。

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政治结构能不能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适时地转换,从而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政治期望,首先取决于这一结构的自身的调适能力。

然而,不幸的是,清末中国的政治结构对于迅速上升的改革要求不可能做出积极、成功的反应。

在进行内部结构的现代调适方面,事实证明清廷是无能和失败的。

到了20世纪初,在全社会动员浪潮的冲击面前,清末政治结构所能做出的反应只能是这样的:中央政府由于大权旁落,已失去了主动调适的能力。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