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战争与和平-《历史深处的民国2·共和》

第五章 战争与和平(第1页)
🎁美女直播

阳夏保卫战之黄兴血战汉阳

1911年10月30日,袁世凯携爱将段祺瑞到达前线。

北洋军看见老首长来了,立即军心大振。

尤其是袁世凯亲自选中的前线总指挥冯国璋,早就琢磨着拿下汉口,送给老大做出山礼物。

革命军虽然人数和武器居于劣势,但他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心理素质和不错的军事素养,临危不乱地集合兵力在汉口城内布防,合理地利用地利——倚仗汉口城内的险要位置,坚持巷战,给北洋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

冯国璋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很清楚,如果北洋军陷入巷战这种肉搏战,将无法发挥己方以武器、人数和战术素养为代表的综合优势。

时间拖得越久,士兵的伤亡人数就会越多。

于是冯国璋决定采用新办法——火攻,放火烧掉汉口城。

办法是正确的,但代价是惨痛的。

在熊熊的烈火之中,汉口被烧为平地,平民死伤惨重。

11月1日,革命军被逼退出汉口。

汉口易手。

汉口到手之后,袁世凯并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

表面上是让部队先休整几天,但实际上他是想借此机会派人摸摸革命党的底,看看能否用谈判解决问题。

袁大官人深知战争是政治的延伸这个道理。

军事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如果能通过谈判达到政治目的,又何必要动武?

袁世凯的使者到武昌后,双方并没有谈拢。

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在如何对待北京的那个破落朝廷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袁世凯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英国和日本采用的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属于“虚君共和”

,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实际上也是民主共和。

从本质上说,革命的目的达到了。

关键是这个方案比较适合目前的局面,保留皇帝照顾了朝廷的面子,实行立宪则满足了立宪派的要求,而且袁世凯自己的内阁总理也会掌握实权。

但黎元洪等人的态度非常强硬,我们造反就是为了“驱除鞑虏”

,皇帝必须退位,清朝必须灭亡。

其实,黎元洪还有一句话没说,如果留下皇帝的话,要是皇帝记仇,哪天给他们这帮拼死造过反的人穿小鞋怎么办?

谈判不见成效,革命党的底线也差不多摸透了,而袁世凯好勇斗狠的个性也并未随着身体的苍老而减退,所以他决定继续打。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