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汉合流
汪精卫这边出了如此大事,蒋介石却也没法幸灾乐祸,因为他此时正忙着吃败仗。
这事还得从蒋介石调回北伐军主力防御汪精卫说起。
北伐军主力前脚刚离开徐州,后脚孙传芳就到了。
据他观察,留守徐州的北伐军属于杂牌军,战斗力不强,不可能扛得住自己的大举反攻,如果错过这个可以轻松拿下徐州的机会,那必须把脑袋送入精神病医院做个全面检查。
果然,面对有备而来的孙传芳所发起的突然反击,北伐军很快就丢掉了徐州。
在这个即将跟汪精卫一决高低的关键时刻,徐州得而复失,不仅丢了蒋介石的面子,也输掉了南京方面的气势,为挽回影响,蒋介石决定亲自率兵夺回徐州。
但问题是,第七军和第一军的主力必须留下防备汪精卫,蒋介石能带上战场对抗孙传芳的部队,大都是在北伐中收编过来的杂牌军,战斗力很菜。
而他的对手孙传芳,可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家伙。
可以说,结局早在开战之前就已注定。
不出所料,狡猾狡猾的孙传芳轻松发现了北伐军的弱点,也是杂牌军都有的毛病——意志薄弱,配合生疏,战斗力不强。
于是,他抱着“蒋介石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的良好心态,采取诱敌深入打伏击的战术,把蒋总司令率领的这支杂牌北伐军打成了全线溃败。
蒋总司令铩羽而归。
蒋总司令败回南京之际,汪精卫也在忙着指挥张发奎镇压“南昌起义”
后南下广州的共产党部队,焦头烂额,哪还有精力东征蒋介石。
既然这对难兄难弟没了打架的心思,那么宁汉双方就有了坐下和谈的可能。
虽说宁汉分裂本质上缘于国民党内部的权力之争,但与“联共”
还是“分共”
的路线之争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可随着“七·一五”
和南昌起义的爆发,苏联顾问被他们轰回了老家,横亘在宁汉之间的关于“联共”
还是“分共”
的分歧也消除了。
汪精卫与蒋介石都意识到:“分共”
、“清共”
已不够用,非“剿共”
不可。
既然分歧已逝,那么合作就在预料之中。
冯玉祥成了牵线搭桥之人。
之前说过苏联很看好冯玉祥,盛情相邀冯玉祥前去访问。
几个月后,在冯玉祥访问完毕回国的随从队伍中,多了几个共产党人,譬如邓小平,他们是苏联派来协助冯玉祥工作的干部。
可是冯玉祥的作为始终不离“千面将军”
本色,很有些对不起苏联的期望。
宁汉分裂后,冯玉祥一方面宣布支持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参加北伐;另一方面却着手清共,向蒋介石伸橄榄枝。
为了清除身边的苏联眼线,邓小平等人就在这个时候被冯玉祥扫地出门。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