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热河不丢的话,那么张学良说话还会有些分量。
毕竟热河是华北的门户,光看这一点,蒋老大还会给他些面子。
结果热河还是在东北军手中丢了,到了这份上,他手下军队怎么养,就要全看蒋介石的脸色。
话又说回来,刚开始,对于身体状态好转和思想被法西斯主义武装过的张学良,蒋委员长还是抱有殷切期望的,先后给他安排了两份十分重要的工作——鄂豫皖剿匪总司令、武昌行营主任,但残酷的结果让蒋委员长十分失望。
实际上,在欧洲经历了法西斯的洗礼后,张学良已经在思想认识上,与老大蒋介石取得了高度一致:抗日,但“攘外必须安内”
。
他在和红军开战之前,如此对参与“剿共”
的东北军做思想动员:在将可能“亡国灭种”
的中国,其先决问题是“安内”
,能安内,才能产生一个健全政府,有了健全统一政府,才能攘外,才能谈到收复失地。
而安内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消灭赤匪(毕万闻《张学良文集》)……
但问题是,东北军的战斗力远跟不上老大张学良的思想“进步”
幅度,在和红军的交手中一直被削。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只得重新给张学良安排一份工作——西北“剿匪”
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蒋介石将张学良调到西北(陕西、甘肃一带),是出于如下两个原因。
原因一,制衡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和西北“马家军”
。
“马家军”
是指马步芳等人的回民武装,他们趁中原大战冯玉祥惨败之机,接收了冯玉祥的部分地盘。
蒋介石担心杨虎城和马家军坐大,因此要找个人去制衡他们。
这种挑拨军阀内斗的手段,蒋委员长向来拿手。
原因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剿匪”
,让张学良的东北军去对付实力看起来稍弱的西北苏区,那里有黄埔四期生刘志丹等人率领的西北红军。
蒋委员长自然不会把“剿匪”
的希望全部放在张学良身上,他早就开始了亲力亲为。
杨永泰献“剿匪”
大计
1932年年中,蒋介石来到武汉,组织“鄂豫皖三省剿匪总部”
,亲自“围剿”
张国焘领导的鄂豫皖苏区及红四方面军。
在武汉,蒋介石收到了一份不错的礼物——一条事关“剿共”
的锦囊妙计。
这条妙计写在一篇被后世称作《政治“剿共”
万言书》的文章里,文章的作者是其首席谋士杨永泰。
为便于大家理解这篇枯燥的《万言书》,此处特将其内容转化为一场情景对话。
话说杨永泰敏感地窥测到主公蒋委员长的心病——“剿共”
不力之后,不眠不休,挠破脑袋,想出了一条惊天大计……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