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1941
随着中日两国在各条战线均进入僵持阶段,时间也悄然来到了1940年年底。
1940年9月,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签订攻守同盟,是为轴心国。
1941年6月,德国全力进攻苏联。
“二战”
之初,被德军“闪电战”
(充分利用飞机和坦克的速度优势,集中兵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击破的国家名单有长长的一串:波兰、荷兰、比利时、法国……这给希特勒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错觉:闪电战可以包打一切。
所以希特勒对付苏联的战术还是闪电战。
可希特勒并没有意识到:再高明的战法,也有它的弱点。
闪电战的弱点就是它过于注重速度和成功率,一旦不能快速“劈”
死对手,就会错过稍纵即逝的机会,陷入拉锯战。
一旦进入拉锯战,汽油、弹药、衣服和食物等补给跟不上的“闪电”
部队,就成了深入敌阵的孤军。
那些被闪电战击破的国家与苏联相比,从国土上来说,都缺少战略纵深,从武器装备来看,都缺少空中优势。
苏联的这两个特点,都能克制德国的闪电战。
战争的进程果然印证了这一点。
开战之初的一个多月里,苏联红军死伤无数,西部国门大开,德国人长驱直入,直抵十月革命的发祥地——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城下。
此刻,德国人以为自己胜券在握,结果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比痛苦且漫长的鏖战!
此前,德国人只用一个多月就拿下苏联国土数百万平方公里,毙伤苏联军队数百万。
但对付列宁格勒这样一座小小的城池,他们居然花了近九百天,自己死伤五十多万,造成对方军民死伤近两百万,最终还是未能拿下。
在誓死捍卫祖国和家乡,一波接一波冒死冲锋的苏联人面前,曾经不可一世的“闪电部队”
被冻结在了西伯利亚的寒流中。
当然,如果把时间定格在进军列宁格勒之前,德军是天下无敌的,谁也不看好被揍得落花流水的苏联红军还能翻盘。
德国的成功刺激到了日本,日本人嚷着“不要误了最后一班公共汽车”
的口号,在这一年中向中国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局部进攻。
中日双方各有胜败——如“土木系”
二号人物罗卓英指挥的“上高会战”
的大胜、何应钦指挥的“中条山战役”
的惨败。
总体说来,日本赢多输少,但赢得并不轻松。
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光明即将到来。
中日战争打到1941年年底的时候,除了主帅用兵、将士用命外,中国的另一大作战优势也开始发挥作用。
这个优势就是人多。
随着战争的进行,这一优势就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几场大仗下来,中日双方都紧急招兵以继续作战。
中国的新兵虽然和以前一样缺乏训练,但日本的新兵较之以往通过了层层选拔、得到了足够训练且身经百战的老兵差距更大。
所以,中国的人口优势终于转化成了胜势。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