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撕开的黎明 狂飆为谁从天落-《1921谁主沉浮: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

序章 撕开的黎明 狂飆为谁从天落(第1页)
🎁美女直播

公元1919年5月3日的深夜,国立北京大学雄浑而沉重的红楼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礼堂内外挤满了北京各高等学校的学生代表。

一位名叫邵飘萍的记者朗声道:“现在民族命运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救亡,而只有沦亡了。

北大是全国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勇抗争。”

众人听了,悲愤交加,有的顿足捶胸,痛哭失声。

一个学生走上前去,激动得说不出话,只见他“嗞啦”

一声,撕下一大块衣襟,举起中指,一咬而破,挥指在衣襟上血书下四个大字:“还我青岛”

第二天,便爆发了响彻整个中国20世纪的五四运动。

如果说“五四”

是20世纪中国的黎明,那么这个黎明到来的时候,20世纪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分之一。

黎明期究竟有多长,从未有人界定过。

假如没有呼唤,没有呐喊,黎明会不会自动到来?当人们呼喊过,撕裂过,冲锋过,仆跌过之后,这便成了一个值得冷静思考的课题。

“五四”

的意义,远非赵家楼的把火所能概括。

如果站在“五四”

高潮甫歇的1921年来近距离地回瞥“五四”

,就会发现,刚刚过去的五六年,已然从文化穹庐上撕下了一块遮天蔽日的血腥之幕,这才使得20年代的中国,开始呈现出一片“初日照高林”

的早春气息。

所谓“五四”

,并不是公元1919年春夏之交的一个日子,而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灵童转世”

,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的崭新文化时代的胎动期。

提到“五四”

,人们都会想起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

但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名字决不能忘记,那便是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一字孑民,浙江绍兴人,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但却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支持者。

1916年,蔡元培到北京大学担任校长。

他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改革,实行教授治校,鼓励学术研究,为新文化运动开辟了一个宽广良好的言论空间。

蔡元培说:“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

他的办学方针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蔡元培的治校方针,实际上为新思潮、新文化开拓了阵地。

他当了北大校长后就聘请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图书馆主任。

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

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上一节课的教员西装革履,下一节课的教员则长袍马褂。

比如辜鸿铭,他讲的是英国文学,脑后却拖着一条辫子,因为他是拥护满清帝制的……

事实上,绝对平等的空间是不存在的,任何平等都必然有其现实倾向性。

在蔡元培这位国民党元老的“平等空间”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