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让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辅导太子,平常应该为他讲述百姓生活在民间的种种艰苦。”
“他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勇敢直谏,使他能有所获益”
。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天下,大宴群臣。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高祖李渊去世,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李承乾监知军国大事。
然而,一切似乎都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发生了改变,先是太子李承乾的性情大变,接着是魏王李泰的优秀让其逐渐浮出水面……
魏王李泰是唐太宗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
“好士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
。
根据魏王李泰的这些特点,唐太宗允许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其自行引召学士。
慢慢地,魏王李泰似乎越来越像当年的秦王李世民。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魏王李泰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见七州军事。
此时的魏王李泰,在势头上大有当初秦王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
之时。
这还不算,此后,唐太宗丝毫不避讳自己对魏王李泰的喜欢,甚至做出了因不舍魏王李泰离开自己,竟然一度下诏令其搬进武德殿住。
“今武德殿近储后焉”
,这是魏征曾说过的一句话,也是让魏王李泰对储君位有了想法的开始。
父皇的格外宠爱,让魏王李泰觉得帝王宝座离自己近了很多,权利的欲望也如那雨后的春笋,滋生并急速增长。
面对近在咫尺的权利,谁又能不蠢蠢欲动?
就这样,唐太宗对太子李承乾的失望以及对魏王李泰的宠禄,加速了李承乾和李泰储位之争的进程。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将储位之争推向了极致……
第一百零九节拙劣的陷害(1)
唐太宗在心里对太子李承乾的储君位发出质疑,是在李承乾和他的男宠“称心”
有了断袖之情还长时间沉溺其中,荒废政务而导致面黄肌瘦开始的。
当时,唐太宗一怒之下将“称心”
处死,原希望李承乾能反省悔悟,谁料他却如丧考妣,不仅命人将“称心”
的画像悬挂东宫,而且整日对着画像流泪,甚至在花园里修建坟墓,为其树碑。
这夸张的言行举止,除了确实因失去“称心”
而伤心难过外,还出于他的“示威”
。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