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名叫李栖筠,时任浙西观察使。
为了避免元载等人的阻挠,代宗索性绕开中书省,直接颁布了一道诏令,召李栖筠回朝担任御史大夫。
代宗交给李栖筠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元载等人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的证据,然后发起弹劾。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三月,李栖筠不负代宗所望,果然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就是从那个花钱买官的吏部侍郎徐浩身上找到的。
徐浩有一个小舅子,姓侯莫陈(三字姓),原任美原(今陕西富平县)县尉。
徐浩想把他搞到京师来,就让京兆尹杜济捏造了一份政绩,声称侯莫陈在主管驿站驿马的工作中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特此向朝廷推荐。
然后,徐浩又让他的同僚、吏部侍郎薛邕出面,将侯莫陈调任长安县尉。
依照规定,长安县尉赴任前必须先到御史台报到。
结果侯莫陈一到御史台,李栖筠就不由分说地把他扣下了。
本来这也算不上多大的事,但是李栖筠自从到任之后,就一直睁大眼睛在找元载一党的毛病,如今侯莫陈自己撞上门来,李栖筠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他稍微一调查,侯莫陈伪造政绩的行迹就败露了。
李栖筠当即发起弹劾,把奏章递到了代宗手上。
代宗即命礼部侍郎于邵负责审理此案。
这个于邵也是元载的党羽,他压根没有意识到代宗就是想利用侯莫陈的案子引蛇出洞的,于是还傻乎乎地替侯莫陈辩解,声称此人虽然政绩造假,但他造假的时间却是在去年的大赦之前(大历七年五月,代宗朝廷曾有过一次大赦),既然“罪在赦前”
,自然不该受到处罚。
代宗一听,顿时勃然大怒。
好你个于邵,如此牵强的借口你也想得出来?也好,既然你们都是一伙的,那朕就把你们这帮狐朋狗党一锅端了!
是年五月,代宗断然下诏,将徐浩贬为明州别驾,薛邕贬为歙州刺史,杜济贬为杭州刺史,于邵贬为桂州长史,一下子把元载一党的四个核心成员逐出了朝廷。
自此,元载的势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朝廷的风气也终于有所好转。
但是,这只是代宗收拾元载的第一步而已。
他真正想要的,是元载的命!
大历九年(公元774年),河北爆发了田承嗣之乱,代宗忙于平叛,无暇顾及朝廷内部斗争。
一直到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河北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代宗才终于得以腾出手来对付元载。
这几年来,元载、王缙一党不仅没有因“侯莫陈案”
而有所醒悟,反而在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连他们的家人、幕僚、手下低级官吏,甚至是出入他们家中的尼姑,也全部加入了招权纳贿的行列。
史称,“载妻王氏及子伯和、仲武,缙弟、妹及尼出入者,争纳贿赂。
又以政事委群吏,士之求进者,不结其子弟及主书(幕僚)卓英倩等,无由自达……”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到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当然,代宗是一贯小心谨慎的。
由于不知道自己身边是否安插了元载的耳目,所以代宗从来不敢跟左右提起诛除元载的计划。
满朝文武中,他也唯独只敢跟自己的母舅、时任左金吾大将军的吴凑商议。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