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拂臣出现之日,就是君王危殆之时。
拂臣以君臣俱伤的非常手段,拯救国家社稷于万难,不论成败与否,都失去了在同一君王下共生的天地。
明人唐顺之著有《信陵君救赵论》,从六国救亡的角度,肯定信陵君窃符救赵无罪有功。
他说:“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行文铿锵紧凑,持论切中肯綮,不乏历史眼光。
长平之战以前,燕国弱小,齐国衰退,秦国在秦昭王的坚强领导下,先后得到穰侯魏冉和谋士张禄的策划协助,任用天才军事将领白起,先击败韩、魏联军,后攻占楚国的国都鄢郢。
前二六〇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秦军又在白起的统领下,将赵军主力消灭,天下已经没有可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了。
秦军围困邯郸,赵国岌岌可危。
当时形势下,赵国是阻止秦国吞并六国的最重要屏障,一旦赵国灭亡,韩国、魏国和燕国亦将失去后援和依凭,亡国指日可待。
韩国、魏国和燕国归秦,楚国和齐国就直接面临秦军的包围,战不能胜,守不能保,也只有被消灭的命运。
从而,以多国间战略的角度论,援救赵国,就是保卫魏国,也就是保卫六国;以历史的结果而论,信陵君救赵的成功,使秦国吞并六国的时间,推迟了四十年。
大梁不至于早成废墟,安厘王生前免于成为秦军俘虏,这些都不可不谓是信陵君的功绩。
信陵君窃符救赵,大有功于魏国和六国,断无非议的余地。
然而,唐文先扬后抑,转而从君臣论的角度,指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专重人际间恩信,无视魏王的权力威望,是人臣植党,背公卖恩。
他说:“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
唐生此议,以明代君主极权的专制臣道,衡量战国纷争时代的君臣关系,失之远矣。
荀子是信陵君的同时代人,他著有《臣道》一文,称信陵君是社稷之臣,国君之宝,是明君之所尊厚的拂臣。
荀子以为,君主有错谋错事,即将危及国家社稷之时,能够救亡图存、解救国难者,唯有谏、争、辅、拂四臣。
谏臣,就是劝谏之臣。
谏臣以礼劝谏君主,用则留,不用则去。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