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白起所修的这个长渠,后人加以扩展,称为“白起渠”
,串联起夷水及许多陂塘,到北魏时,已发展成为灌田三千顷(一个县的面积)的农业大灌区,至今仍可查见,地点在湖北省北部宜城地区。
也算是变水患为水利了吧。
鄢城之役,是一场有战略意义的决战。
楚军主力大为削弱,暖水袋的塞子也被拔了。
白起一鼓作气,向南蹈袭二百公里,直逼郢都。
一路上白起没有给养供应,全靠“掠于郊野,以足军食”
自力更生:就是抢楚国人的粮食吃啊。
经过一番史料失录的战斗,白起攻克郢都,天下震撼。
接着,白起分兵三路,向西攻到夷陵(就是湖北宜昌,刘备火烧联营的地方。
这里距离楚国早期旧都秭归甚近,历代楚王都埋在这里)。
白起烧了楚先王陵墓,以及祭祀的宗庙(宗庙是先王们从陵墓里出来吃饭的食堂,也是富丽考究的),以瓦解楚人士气。
另一路军向南攻击,进入湖南,在洞庭湖沿区略地,收克城邑。
第三路军,向东攻到湖北潜江、云梦等地。
白起率秦兵数万,在两年内,攻克了楚都郢城周围两三百公里宽阔的地区,基本上占据了江汉平原的主体,湖北境大部地区。
白起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分析了他所以能够如此得胜的原因:楚政治昏乱,导致“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
楚人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
。
许多楚的城邑都是没有抵抗而丢失的,所谓“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
。
秦以斩首为功,每次大胜都有斩首多少万的记录,可是白起攻楚的战争中,除了鄢城淹死数十万军民以外,未见有斩首的记录。
白起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和从前的张仪、苏秦并号。
武安君属于封君,在秦国的二十等级爵中,第十九、二十级就是封君,亦称侯,可以拥有“税邑”
。
秦国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理论上讲也不能封为列侯,即便秦始皇的儿子也是白身。
而白起,起身行伍,祖上据说是秦穆公时代的常败将军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参加过城濮之战踢球的)。
白起从最低级的武官开始作起,终身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一百万,杀伤之多,冠于中外历史。
白起可谓英豪起于贫寒。
秦国的成功,部分原因就在于重用布衣英豪,而山东诸侯,齐也好,楚也好,都重用王族亲贵,如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之流,当官全靠有个好爸爸,端着铁饭碗专政于朝。
大家族子弟,其工作效率,又怎能媲美那些聘用来有职业危机感的职业官僚。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