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虽然是副将,但由于有张照的支持,可以调动的兵力反而比主帅哈元生多。
乾隆即位后,很多人都在说改土归流政策不好,有的甚至主张放弃苗疆。
在这件事上,新皇帝表现出了自己的魄力,他力排众议,坚持用兵,肯定改土归流的政策。
由于乾隆曾亲自处理过苗疆事务,倒也没有显得束手无策,他采取了三个大动作。
一、撤换前方主帅。
乾隆了解到张照是个制造麻烦的人,而不是解决麻烦的人,便将他调回京城,任命张广泗总理苗疆事务。
张广泗隶属汉军镶黄旗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曾经跟随鄂尔泰处理过苗疆事务。
雍正六年,张广泗先后平息苗疆之乱,因战功擢升为巡抚。
后来,张广泗又带兵讨伐准噶尔,因功擢升为湖广总督,此人是个实干派。
二、乾隆下令禁止前方战士滥杀无辜,要求将士们剿抚并重。
对前方将士杀良冒功的行为,乾隆早已有所耳闻,他知道这么下去,只会让这场战争变得遥遥无期。
只有一手拿兵器,一手拿橄榄枝,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争。
三、乾隆批驳放弃苗疆的言论,坚持改土归流政策。
当然,在当时的环境下,提出放弃苗疆的人也不是说任由苗疆从祖国分裂出去,只是说不管那里的事,他们自己想怎样就怎样。
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中央政府对地方混乱抱着这种态度,威信何在?乾隆深谙此道,所以坚决反对。
虽然雍正因为苗疆之乱,生前曾后悔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乾隆却坚持这个政策是对的,应该说确实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胆识的。
张广泗来到前线后,细致入微地了解基层情况,总结出清军的利弊得失,找出劳而无功的根本原因。
张广泗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详细分析了清军的失误,这些失误除了大家众所周知的将帅不和、指挥失当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轻敌,叛乱发生后,地方官对事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大家都以为苗人叛乱不过是一阵风,很容易扑灭。
二是战略失误,清军虽然有几万官兵,但兵力绝大多数用于沿途布防,这样无疑是分散自己的势力,真正用于打仗的兵反而很少了。
所以,张广泗强烈建议,集中优势兵力,直捣对方老巢,击溃对方主力。
乾隆看完奏折,深为信服,立即赋予张广泗军政大权,让他放手征剿。
张广泗在镇远纠集大军,亲自选拔精兵良将,对他们面授作战机要。
一切布置好之后,兵分三路,一路进攻上九股,一路进攻下九股,张广泗则亲自率兵进攻清江。
乾隆元年春,张广泗又增进八路人马,陆续攻破许多苗寨,苗人不敌,纷纷躲进牛皮大箐。
牛皮大箐并不是什么牛皮帐篷,而是指苗岭的雷公山,海拔两千多米,苗人认为雷公就住在这上面,在雷公山上面用牛皮搭建的住处就叫牛皮大箐。
据说上面危岩刺云,雾雨冥冥,极为险峻,上面的苗寨绵延几百里。
苗人躲在这里,以为官兵不可能会爬到这上面来,盘算着等官兵走后,再下山活动。
可惜,他们小看了张广泗,张广泗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他率军团团围住各个出口,一步一步进逼苗寨。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