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刘坤一和张之洞虽然极力反对朝廷与洋人开战,但让李鸿章“重回北洋”
、引起端王集团强烈反弹,这么敏感的问题他们也是不想掺和的,于是两个老狐狸把盛宣怀的请求轻轻给放一边了。
盛宣怀锲而不舍,转而给荣禄上书:中堂,洋兵进京,局势更加危急,看来目前只有让李鸿章大人回京,让他重镇北门,与洋人和谈,才能解决问题啊。
荣禄迅速上奏,6月15日慈禧发布上谕:着李鸿章迅速来京,袁世凯(带兵)迅速来京!
这就是荣禄上奏的功劳(同日,荣禄还向慈禧报告有“张翼、杜士兰约定”
,促使慈禧下定决心和谈)。
由于电报线已断,天津局势紧张,朝廷外发的所有电报必须先用快马送到袁世凯的山东巡抚衙门,再由袁世凯转发各地,在广州的李鸿章接到这道上谕时已经是6月18日。
李鸿章和他的幕僚紧急商量:我是去,还是不去?
很显然,虽然上谕只要求李鸿章“迅速来京”
,并未说明来京原因和目的,不过大家都知道,“李傅相”
一出马,那意味着就是和谈,看来慈禧已经做好了和谈的准备。
李大人此一去,看来必受重用,直隶总督的官位为囊中之物矣。
当然也有另外的担忧:朝廷现在是端王集团的天下,他们其实早就在防备李鸿章进京与洋人和谈,要不然拳民在北京也不会公开喊出“杀一龙二虎十三羊”
了,李大人此去,如无政治风险,会不会有生命风险?虽然有盛宣怀的运作、荣禄的上奏,但端王集团权势冲天,会不会到时候连慈禧都无法保大人?
在乱局之中,这些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考虑良久,李鸿章还是认为机会比较大,于是李鸿章在他的两广总督衙门高调地宣布要立即进京(“君父急难,何敢延迟!”
),不过此时,又有两封电报到了。
第一封是李经方(李鸿章之子)发来的,他强烈反对父亲进京:父亲大人,召您进京是让您和洋人和谈,但此次和谈的难度比以往几次都要大(不仅端王集团还在把控朝廷,洋人此时也绝不会和谈),和谈不成,您的结果会更坏,所以建议您谨慎行事。
而另外一封电报让李鸿章彻底打消了进京的念头:盛宣怀向他报告大沽口炮台已经失陷!
前面我们知道,慈禧是6月20日才接到裕禄报告知道炮台失陷的——也就是说,坐镇广州的李鸿章竟然比坐镇北京的慈禧还要早知道大沽口炮台失陷的消息。
而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个消息是对他北上“和谈”
的沉重打击:如果洋人攻不下大沽口炮台,还有和谈的可能,炮台都已经攻下了,洋人更加不会和谈了。
于是李鸿章大人在广州的说法又变了,这一次他强调了北上的路程不安全,而且广东人民也对他极力挽留(“津沪路梗,粤民呼吁攀留”
),连总督府的大门都没有出,告诉左右:不要急,等等看!
在整整一个月之后(7月17日),李鸿章最终离开两广总督衙门北上,而这时一切都已经万劫不复。
这个故事我们以后再说,我们再来关注一下盛宣怀。
此时的盛宣怀急坏了,他急的倒不是李鸿章复出的希望又一次破灭,他急的是由于裕禄向慈禧报告“洋人尚有续去之兵”
,慈禧突然又由“和谈”
转向“主战”
。
这老人家变得可真快啊,北洋产业中最赚钱的航运、铁路、电报等都是经受不住战火的,而且也基本上是离不开洋人的,一旦开战,将遭受致命打击。
“和谈”
看来无望了,只能转而求其次:把战事严格限定在京津区域,保住东南区不开战,把损失降到最小。
对于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盛宣怀是有把握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不是也有东南区“避祸”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