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宋帝国之中原乱》

三(第1页)
🎁美女直播

时隔月余,即靖康元年五月下旬,李纲莫名其妙地被委任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并被指派督统两路之人马,去解太原之围。

此前,赵桓因见金军东西两路皆退,有点胆肥起来,对割让三镇之诺滋生悔意,便欲遣师出援中山河间诸郡,收复失地,解救太原。

因此在任命姚古、种师中为正副制置使的同时,已复用种师道为两河宣抚使。

这才没多久,却忽然又以种师道老病不堪为由,改命李纲取而代之。

如此来回任免,实是匪夷所思。

究其缘由,又是张邦昌等人作祟其间之故。

指证李纲蓄意挑动请愿的事,危国祥鼓捣了半天一无所获。

李纲沟通反贼之说,由于人证俱失,危国祥压根就没敢对张邦昌提。

总之在暗中收拾李纲这事上危国祥是颗粒无收寸功未建,这让张邦昌大失所望。

看来想一举扳倒李纲,难有多大指望。

张邦昌只好退而求其次,将念头从一蹴而就调整为步步为营。

有道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思路放开去,主意便来了。

既然往下扳不动,何不索性朝上抬?先找一顶轿子将其抬出京师,下一步不就好办得多了吗?

抬李纲的轿子不难找,那个宣抚使的职衔就很合适。

把这顶乌纱往他脑袋上一扣,他就得顶着个被朝廷重用的虚名,乖乖地离开汴京,去承办那绝对是费力不讨好的苦差。

办得好,就让他长期在外边“镇守”

着去,而办砸了,那可就得该治什么罪就治什么罪了。

欲抑先扬欲擒故纵,这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

当然,这步棋并非万无一失。

万一李纲挥师出征旗开得胜,或许会反令其威望越高权势越重。

如果搞成那样,可就弄巧成拙了。

不过综合各方面因素去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应当说是微乎其微。

张邦昌瞻前顾后斟酌再三,终觉此举利多弊少,于是他便择机向赵桓堂皇建言,三镇既不可割,则需全力救援,尤以速解太原之围为要。

种师道年迈多病,暮气沉沉,业已难胜其任。

为早日平定西线战事计,不如改用李纲宣抚两路,命其督师前去解围。

耿南仲、唐恪、聂昌等一听便知张邦昌的用意,马上心照不宣地予以附议。

有些大臣不明就里,出于对李纲统帅能力的信任,亦很赞成这一主张。

其议遂为赵桓纳之。

唯许翰及谏官余应求、陈公辅品出这事不大对头,先后具折称不应让李纲离开朝廷,却没得到赵桓的理睬。

嗣后,赵桓在睿思殿召见李纲,向他宣谕了这个决定。

李纲认为这一任命很不妥当,毫不含糊地当场力辞。

他之所以果决地推辞其任,内中确有担心自己远离京师后,更易受人恶意中伤之虑,然而他更大的担心,是唯恐他一旦离朝,赵桓在张邦昌、耿南仲一伙的摆布下,又回到不惜以丧权辱国为代价,毫无原则地向金人屈膝乞和的歧路上去。

这个担心李纲自然不敢明言,但另外一个推辞的理由他可以直说:他自认不是承当两河宣抚使之职的材料。

这既是一个借口,也的确是他对自己的客观评价。

对于自身的长短,李纲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

他知道,从根本上讲,他是一个文人,料理兵事非所擅长,在战略层面上做些宏观的谋划尚可,具体到布阵用兵战术战法,则基本上还属于门外汉。

至于实战经验,更是严重欠缺。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