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字长白,祖籍徽州(今安徽徽州),祖上先迁居高邮州(今江苏高邮),后又迁至辽东中后所。
父亲吴襄,识文能武,尤善养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贩卖辽东马匹为生。
后中武举进士,进入军界,并与辽东望族祖氏联姻,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妻,任祖大寿手下参将,累官至都指挥使,留镇宁远。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吴襄任锦州总兵官。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又以军功授为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百户世职(《庭闻录》卷一)。
从此,吴家子弟纷纷登上仕途,各居要职。
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和姨父裴国珍均为大凌河的军官,吴三桂年纪轻轻,也得以提为前锋右营参将。
吴三桂天资聪明,少练骑射,天天手不离箭,股不离鞍。
稍长,任侠尚武,能骑马独闯山林,射杀猛兽。
十四五岁时,又跟随名师练得一身好刀法,于十七岁参加武考,中武举,得在军中任职,开始了其风云激荡的军事生涯。
少年吴三桂长得很帅,五官精致,“瞻视顾盼,尊严若神”
。
可是,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鼻梁之上却多了一道长盈寸余的刀疤,平添了几许暴戾、狰狞之气。
这道刀疤源自在建昌城外的一场遭遇战。
该战,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万余后金骑兵团团围住,吴三桂匹马扬刀,拼死力战,于万军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将父亲胜利救出。
就在这次单骑闯阵的过程中,吴三桂的鼻梁上挨后金悍将的一刀。
因为挨了这一刀,吴三桂威名大振,既得“忠孝”
之名,又以“勇而敢战”
为时人所感服。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8年),吴三桂升为宁远团练总兵。
同僚眼热得直发感慨,说:“儒门出将才,父子同为国家元帅,真可谓是千古奇迹!”
不过,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所主持的松山大战中,吴三桂置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师洪承畴于不顾,置数万大明将士的生死于不顾,临阵脱逃,做了个可耻的逃兵。
大明王朝屯驻在关外的兵力在松山大战中伤亡殆尽,崇祯帝痛惜人才,不追究吴三桂的死罪,予以宽大,责令其固守关外残土,戴罪立功。
这一宽大处理,让吴三桂感激涕零,在接下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坚定地站在明朝一边,赤胆忠心,与清军对抗。
吴三桂授提督职衔,守宁远坚城近两年。
因为舅父祖大寿和兄长吴三凤等人已经降清,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清廷不厌其烦地对吴三桂进行招降,却均以失败告终。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挥师直扑神京,崇祯帝迫于形势紧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勒令他放弃宁远,率部进关勤王。
如果吴三桂能像“己巳之变”
中袁崇焕驰援北京一样,以精锐兼程疾驰,旬日当可抵达北京。
可是关外土地已经放弃,辽民携家带口,背井离乡一同入关,妇幼老少啼号,拥塞于道,每天行路不过五十里,这样,吴三桂才到关门,北京已经失陷了。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