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吕后应战-《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第三节 吕后应战(第1页)
🎁美女直播

刘邦废太子之事引发了两个方面的强烈反应。

第一个做出强烈反应的是朝中大臣。

张良、周昌、叔孙通等朝中大臣都坚决反对废长立幼。

其中,叔孙通于汉十二年劝阻刘邦废立太子时的一番话最具代表性:

太子天下本。

本一摇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此时的官位是太子太傅,即太子的老师。

叔孙通为什么认为太子是“天下本”

?因为,太子是储君,是后备君主。

一旦开了废长立幼的先例,对整个君主继承制度是一个巨大的破坏。

叔孙通为代表的朝臣们看重的正是制度治国,他们认为:一旦制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张良、周昌等大臣们的反对皆缘于此。

废长立幼历来是国之大忌:皇帝多子,皇权巨大,皇子争夺皇权是必然的。

历代皇帝在这一问题上都非常犯难,弟弑兄,子弑父,勾结大臣,交通宦官,制造假相,可以说皇子争当皇帝是无所不用其极。

因此,历代帝王、大臣也对此绞尽脑汁,采取对策。

在种种对策之中,嫡长子继承制最终胜出。

为什么呢?

一是保证国有长君;

二是杜绝皇位之争。

古人常云,“国赖长君”

“长君”

,是年长之君。

“长君”

一般阅历丰富,能够处理比较复杂的国事。

人非天才,必须要有实践,有阅历,“长君”

的优势正在于他有阅历。

一个王朝如果能够靠规则、制度行事,而不是靠某个国君的个人好恶行事;这个王朝就会稳定得多。

因为,靠规则、制度行事,实际上是按法制办事;仅靠某个国君的个人好恶行事,更多地带有人治色彩。

对一个王朝来说,法治显然比人治要更稳定。

当然,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是祖宗成法,带有一定程度的法制色彩,但是,嫡长子继承制有时也会遭遇尴尬——嫡长子年幼与嫡长子无能。

关于嫡长子年幼的问题我们以后再讲。

刘邦遭遇的尴尬是嫡长子无能。

嫡长子继位是硬规则,但是,嫡长子无能却不能更换,这就是刘邦遭遇的尴尬。

这种尴尬,其实是封建帝制规定的父死子继制的死穴!

在封建政体下,这一死穴根本无法破解。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