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正当刘邦在荥阳承受着项羽军团巨大的压力而抽不出身时,他手下的两个人同时盯上了一个诸侯国——齐国,这两个人一个是顶级说客郦食其,一个是大将军韩信,郦食其认为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全可以说服齐国称臣投降,而此时身处黄河北面的韩信也觉得自己有能力拿下齐国,这样一来,韩信想武力灭齐,郦食其要说服齐王投降,那么问题就来了,两个人都想吃这一块肉,谁最后能把齐国吃掉?如果一个人吃了,那另一个人怎么办?
王立群:
当然,首先出发的是郦食其,因为郦食其简单,一个人到齐国去,开着一辆车就走了。
郦食其到了齐国以后,见到了齐国的国君,劈头第一句话就问,你看说客,说客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抓住对方的心理,几句话说得让你心动。
郦食其见了齐王第一句话就说,大王知道天下将要归谁了吗?我们一听就知道,郦食其这个葫芦里肯定卖的是什么药,我们就可以猜出来他是汉王的使者。
齐王说不知道,因为齐王只知道楚、汉两家在荥阳打了几年了,不分胜负。
郦食其接着再说,你要是知道将来天下归谁,你的齐国可以保得住,你要是不知道天下将来归谁,你这个齐国保不住。
齐王的回答很巧妙,“天下无所归”
,什么叫无所归?天下是谁也不会归,换句话说,我不知道天下将来归谁,齐王的回答也很硬,我不知道天下归谁。
这话实际上是顶郦食其的,郦食其就干脆挑明了,天下将归汉。
齐王就反问郦食其,你凭什么说天下归汉?郦食其这样说,他说我来给你分析一下,我们先看项羽,先看项王,项王有两大弱点:第一,言而无信,第二,赏罚不公。
什么叫言而无信呢?因为刘邦跟项羽两个人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这就是我们提过多次的怀王之约,这刘邦最爱打的旗号就是怀王之约。
结果汉王先进了关中,项王不让他做关中王,把他赶到了汉中,这岂不是言而无信吗?这是第一。
第二,赏罚不公,说项王这个人是有功不赏、有罪不忘。
这句话很厉害,有功劳不赏还问题不大,有罪不忘,老记住你出过什么错,所以天下的人不愿意跟他,他失了人心了。
反过来你看汉王呢?汉王也有两大特点,第一,叫与人同利,汉王每得一个城市,马上就想到赏给他手下的谁,他是要和他手下的人共享天下,所以天下的人才都归汉,天下人才归汉,那天下岂不也要归汉了?第二,汉王的军队是神兵天将,你看看汉王军队灭了魏国、代国、赵国、燕国,把这所有的诸侯国都给灭了。
现在只剩下一个齐了。
所以,郦食其就拿这些国家来说事,最后得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叫首先向汉王臣服的人国可保,后向汉王臣服的人国必灭,你先投降你就保住国家了,你后投降你的国就要被灭了。
这一番话说得是义正严词,话一说完,这个齐王田广,还有他的国相齐相田横两个人一听全傻了,信了,所以就决定齐国向汉投降。
决定投降以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通知在历下,历下就今天的济南,在济南的齐国的20万军队撤销战备级别,因为当时已经是做好战斗准备,准备抵抗韩信的大军的,这个战备令解除了。
第二,挽留郦食其,天天在那儿好酒好肉吃喝,所以郦食其首先把齐国给拿下来了,韩信还没出发,郦食其已经完成任务了。
画外音:
郦食其果然厉害不费一枪一炮,完全凭着嘴皮子功夫就说服了齐国称臣,这对刘邦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韩信怎么办?齐国臣服了韩信还能武力解决齐国吗?当韩信知道这一消息后他会做出什么决定呢?
王立群:
韩信还没有出发就听说,郦食其把齐王给说得投降了,所以韩信就打算不打了。
但是这件事冒出来了一个人,这人一出来,韩信的主意就变了,这个人不叫别的,这个人叫蒯通,蒯通是一个辩士,非常善辩的一个说客。
蒯通出来就给韩信讲了两句话,蒯通就说,汉王是不是给你下达过灭齐令?韩信说是啊,汉王给我下达过灭齐令。
蒯通第二问,汉王给你下令叫你停止进攻了吗?韩信说没有。
蒯通接着再问,汉王没有叫你停止进攻,你凭什么擅自行动停止进攻呢?这三句话把韩信问愣了。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