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敌人一心要消灭德国。
他们的战斗口号不是‘胜利!
’,而是‘彻底消灭,片甲不留!
’”
希特勒这样写道。
希特勒声称国家政府的最高目标绝不是“为保和平而保和平,而是保护人民,并壮大人民力量”
。
希特勒突出强调了其政治哲学的中心论点:本国人民、本国大众的社会地位就是一切,应该使用包括战争在内的任何手段增强其实力。
在希特勒看来,种族是民族概念的核心。
他不仅认为犹太人是一个种族,而且作为完美雅利安人的德国人也是一个种族。
希特勒写道,德意志民族的“重要支柱”
,即它的“种族与文化”
受到了威胁,必须通过“殊死战斗”
来加以保卫。
马克思主义是“死敌”
,马克思主义是犹太人的产物。
除了强调“民族与种族”
(后来这成为《我的奋斗》一书中重要一章的标题),希特勒还念念不忘德国的国际盟友这一问题。
他在文章中概述了1939年后针对东欧和俄罗斯的征服政策的主要内容。
在希特勒看来,战争已经来临。
那就是各国之间自然的关系状态。
这是个谁反对谁的问题。
因此,希特勒必须把盟友问题搞清楚。
他认为法国是德国不共戴天的“宿敌”
,一心想要把德国分割成许多弱小的小国和地区(在俾斯麦于1870年实现统一以前,德国由300个独立的小国、自治区和公国组成)。
因此,德国必须选择俄罗斯或者英国作为盟友。
选择本身具有宏观经济意义。
德国需要的是“海上实力和国际贸易”
,还是“具有较大农业发展空间”
的陆地实力?如果需要的是前者,德国就该同俄罗斯结为盟友,共同对付英国这个殖民大国。
如果德国需要的是后者——放弃海外野心,向东方进行“陆地扩张”
,那么德国就应该同英国结为盟友,共同对付俄罗斯。
虽然希特勒以前经常谈到德国需要开拓疆土,却使选择盟友的问题悬而未决。
(第4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