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立即率骑兵迎头冲击,结果,竟然将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明军冲垮,以至于不可收拾。
史书中不止一次谈到,皇太极曾数次在战场形势危急的关键时刻,不顾死活地率队投入战场,从而扭转了战局。
在宁锦保卫战中,面对袁崇焕的“凭坚城,用大炮”
一策,皇太极一筹莫展,指挥了一次极为窝囊的战役,遭遇了不小的尴尬。
除此之外,在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我们在历史记载里几乎找不到皇太极其他军事上的失误或者失败。
从各种史料、实录中,我们会注意到一个醒目的现象:皇太极讲起话来特别平实。
用今天的语言描述,就是他比较注重摆事实讲道理,绝少粉饰浮夸、装腔作势。
一个特别刺眼的对比是:这种东西在同时期大明朝的官方文件中几乎是不胜枚举,称得上比比皆是。
在明清之间的最后一次大决战——松锦会战中,洪承畴统帅十三万大军,稳健持重,前线清军连连败绩,情势危殆。
鉴于明军兵势浩大,皇太极麾下的高级将领一再劝他缓行。
皇太极笑着说:“我只担心他们听说我来了会潜师逃遁。
他们要是不跑,我将破之如摧枯拉朽。”
(《清史稿》太宗本纪二)这话听上去让人很不舒服,怎么看都颇有点自吹自擂的嫌疑。
偏偏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了皇太极没有吹牛皮。
在同时代的诸般人物中,说皇太极的军事才华远在其他人之上,大体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当时,有两位朝鲜观察家,一位认为代善只是“寻常一庸夫耳”
;(郑忠信《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卷一百六十九)另一位则认为皇太极“勇力绝伦”
。
(李民寏《建州闻见录》)他们的观察不会是没有道理的。
在铁与血的搏杀中,一次次战胜对手,是古今中外英雄建功立业的途径,为此,他们时常会在民众中形成巨大的威望。
这是人类的悲剧,却也是人类的现实。
因此,将皇太极受众人推举继承了后金汗位,理解为是这种英雄业绩的逻辑后果,似乎不会比在这个问题上的那些“阴谋说”
之类更远离事实。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先生的这番话,若用在皇太极身上,似乎颇为恰当。
仔细翻检史料,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稍微坚强一点的证据,足以证明皇太极是通过阴谋手段拿下的汗位。
就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仇满情绪空前高涨,也鲜见此种臆测。
这多少令人感觉到了些许欣慰。
想想看,今天的史家,大多倾向于同意这样一个看法:多尔衮之所以能够进据中原,并建立了大清帝国的稳固统治,是在皇太极的十七年执政生涯中奠定的根基。
即本章开篇引用之《清史稿》所言:“盖帝之诒谋远矣。”
如果皇太极凭借阴狠狡诈,便创下如此偌大一份功业,岂不令人眼前一片漆黑?
事实上,这里已经涉及了皇太极的为人品格和政治品格问题。
女真人的渔猎习俗,涉及了关乎生存的根本经济利益,因此,有着十分严格的禁忌。
这种禁忌类似军纪或法律,简单、严厉而有效率。
许多书籍都谈到,女真人射猎时,很像行军打仗,众人推举出的箭主——牛录额真具有绝对权威,甚至可以处死违犯了行猎纪律的部族成员。
在他们的行猎纪律中,包括必须听从牛录额真指挥,不许乱说乱动,不准擅自离开指定的位置,不准断围,不准践踏庄田,不准砍伐山林,不准把别人射杀的猎物占为己有,不准把自己射杀的野兽故意让给别人等等。
违犯了这些纪律的人,可能要付出严重的代价,远不仅仅是名誉扫地而已。
这种习俗显然十分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纪律观念、忠于职守、合作精神和忠诚老实的品质。
(第4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