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后方的朱元璋其实一刻也没放松对前线的指挥,尤其是在战略部署方面,北伐大军就像放飞的风筝,长线的另一端的手柄始终牢牢握在朱元璋手里。
14
沂州即现在的山东临沂,地处山东南部,元代时归属中书省管辖,镇守沂州的就是朱元璋对北伐将士们所举例的王宣父子,父亲王宣,儿子王信,父子发家得益于王保保。
尤其是儿子王信,因曾追随王保保对田丰复仇而被元廷重用,蒙古人明令这位汉人儿子随父“还镇沂州”
。
父亲王宣现在已经是“元帅”
级别的大人物了,正式称谓为“义军都帅”
——凡是蒙古人组织的民团乡勇,元廷一概称为“义军”
。
其实王宣正式的官衔是“招讨使”
。
从名义上来说,王宣现在应该能节制元廷所有的山东驻军,但事实上做不到,驻守乐安(今惠民)的元将俞胜及驻守益都(今青州)的元将普颜不花是不会理睬这位汉人“都帅”
之军令的。
驻守山东的元军也就是这几大股,除此之外的各州县基本没有部队驻守。
诸位可能要问了:那王保保不也是位军旅奇才吗?怎么会不明了山东对于元大都的重要性?
倒也不是如此,自京杭大运河被元廷费大力气取直(之前西绕开封附近)之后,山东便成了元大都的左侧门户,不光京师的米粮盐茶需要路经山东,南方若对大都用兵,这京杭大运河也是一条最为近捷运兵之“黄金水道”
,而山东,无疑就是扼住这水道的咽喉之地。
所以,王保保也在此布了精骑数万,由自己的弟弟脱因帖木儿统帅,防备朱元璋窥觑山东。
但是,计划往往跟不上变化,元廷对王保保的讨伐令一下,别处元军虽然采取观望姿态,但导致讨伐令颁下来的李思齐等人却是对王保保玩儿真格的,双方在山西掐了个死去活来,中间一度王保保还占了下风,这时的王保保不管什么猪元璋、羊元璋了,一道军令把脱因帖木儿的数万铁骑调到了河南支援自己。
主力部队一开拔,山东的所谓防务也就成了应景,各地官员虽然“守土有责”
,但当真兵临城下之时,又有谁会与城共存亡?
具体到镇守沂州的大元招讨使王宣,首先遇到了是坚决抵抗还是就势投降的两难问题:蒙古人待他可谓“君恩深厚”
,不打一下对天下人也说不过去;但若要真打?二十五万大军犹如狂飙突降,不是眼睁睁赔进我王氏父子的两条性命?
有没有一条万全之策?别“万”
了,两全之策也行啊!
最好能躺在炕上抱火炉,上下两面都能热热乎乎。
15
十一月初,北伐大军顺沂水来到沂州城下,主帅徐达致书王宣、王信父子:“投降吧,放下武器,待遇从优。”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