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墓为何存在大量鲜虞族珍宝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小国,一直在历史的烟尘中若隐若现,真实的历史面貌在史书中难得一见。
1974年,考古队在河北省平山县对战国时期的遗址进行发掘工作,不仅发现了中山国的国都灵寿,还在不远处发现了中山国王璺的陵墓。
中山国王璺是一位有为的君王。
他在位期间,中山国国力空前强大,他甚至有过以中山国弹丸小国之力伐燕攻赵的壮举。
璺王过世后,按照当时的普遍风俗大兴陵墓。
璺王生前生活就非常奢侈,死后陵墓的奢华程度也可想而知。
璺王陵墓平面看起来近似“中”
字,南北有长达105米的墓道。
陵墓有两座车马坑,一座葬船坑,一座杂殉,还有六座陪葬墓。
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品,以供后世一窥中山国的文化面貌。
出土的物品中大部分为青铜器、金器、银器,做工造型无不精美,并带有北方民族文化风格。
战国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青铜的镶嵌工艺在当时也颇为进步,当时还涌现了大量错金错银的艺术品,工匠们将这种手法运用到艺术品的制作中,体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
墓葬中出现了古徽志——青铜山字形器,造型独特,见者无不惊叹。
中山国的工匠在熟练掌握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同时,融入了本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创作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除了融入地方特色,中山国的工匠还擅长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塑造。
十五连盏铜灯就是一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瑰宝。
这座灯远观似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灯座饰有镂孔透雕三虎头六身夔龙纹,主干部分向四周伸出了七条树枝,托起十五盏灯。
灯的每个枝节都是活动可拆卸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每节树枝,亦可拆卸,树枝上塑造有夔龙、小鸟、小猴等艺术形象,黄白辉映、艳丽多彩,生动俏皮,活灵活现。
更有趣味的是,树下还有两个奴仆形象的人物正在抛洒食物戏耍猴群,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青铜龙凤方案是用错金银工艺制作出来的艺术精品,此案层次复杂,最下层以四头鹿为支撑,再上一层由飞龙盘曲,龙头构成四角,架起四方形案面框,龙间又有凤鸟飞舞,生动华丽。
专家认为,青铜龙凤方案最初很有可能配有一个漆木桌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腐朽。
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数量惊人,仅一号和六号墓出土文物就达19000多件。
这些随葬品大都与中原文化密不可分,其中的陶制、青铜制礼器就与同期的魏国、赵国墓葬品风格相近、工艺类同。
但是仔细观察这些文物就会发现,这些物品也体现出了其他国家的少数民族风格。
譬如帐幕构件,只有游牧民族的马背生活才用得上,而这种物品却出现在了中山王墓中。
中山国的古徽志与华美的动物造型器物,都流露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一些专家考证,中山国最早是由北方游牧民族鲜虞族所建立的。
战国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鲜虞族被时代的洪流所影响,逐渐结束了游牧生活转而依靠农耕生活。
生活方式改变了,文化并没有消失,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在中山王墓里发现大量鲜虞族风格珍宝的原因。
曾国国君墓建在随国的真相揭秘
湖北随县在战国时代属于随国地域。
1978年2月,随县的一支驻军在县城西北处扩建营房,在一片与地面颜色不同的“褐土”
中挖出了2米多长、1米宽的长方形大石板,遂向襄阳地区文化馆报告。
考古队经过勘探发现:这片“褐土”
是个面积达220平方米的超大古墓,比马王堆汉墓还要大6倍。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