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论语、声律启蒙、孝经、增广贤文》

第22章(第3页)
🎁美女直播

是以行成于内⑤,而名立于后世矣⑥。”

【注释】

①广扬名:推广、阐发首章“立身行道,扬名后世”

所说的“扬名”

的义理,即进一步讲述行孝和扬名的关系。

②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是儒

家学者“移孝作忠”

的理论。

孔传;“能孝于亲,则必能忠于君矣。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

黄道周《孝经集传》说:“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③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孔传:“善事其兄,则必能顺于长也。

忠出于孝,顺出于弟。”

④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指家务、家政管理得好,就能把管理家政的经验移于做官,管理好国政。

孔传:“君子之于人,……内察其治家,所以知其治官。”

⑤行成于内:行,指孝、悌、善于理家三种优良的品行。

内,家内。

⑥名立于后世:由于在家内养成了美好的品德,在外必能成为忠臣,成为驯顺可靠的部下,成为善于治理一方的行政官员,因而,就能扬名于后世。

立,树立,这裹指名声长远地流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因此能够将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奉事君王的忠心;奉事兄长知道服从,因此能够将对兄长的服从,移作奉事官长的顺从,管理家政有条有理,因此能够把理家的经验移于作官,用于办理公务。

所以,在家中养成了美好的品行道德,在外也必然会有美好的名声,美好的名声将流传百世。

谏诤章第十五①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②、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③。

敢问,子从父之令④,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⑤,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⑥,虽无道,不失其天下⑦;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⑧;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⑨;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⑩。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注释】

①谏诤:谏,规劝君王、尊长、朋友,使之改正错误。

诤,以直言相劝。

②若夫:连词,表示他转或提起,此处可译为像那些。

③闻命:谦词,意思是说对师长的教导已经领会了。

④从父之令:听从父母的命令或指示。

《庄子·田子方》“先君之令。”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