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嘉靖七年(1529年)[1],浙江余姚人。
因曾筑室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文治武功、成就斐然。
在事功方面,他为官数十载,平定江西匪患、宁王之乱、思田盗贼,封新建伯,追谥文成;在思想方面,他集心学之大成,开创姚江学派,教书育人,门生遍天下。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
“致良知”
等命题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思想甚至远播日本、朝鲜等地。
由其门人弟子辑录平日对话、语录、书信而成的《传习录》更是成为圣门经典。
下面将从王阳明的生平、思想与《传习录》的成书与版本情况,做一个简略的介绍。
一、王阳明其人
王阳明的出生颇有神奇的色彩。
据文献记载,王阳明生而有异质,在他诞生之前,祖母梦见有天神身披绯红玉衣,在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云”
,并名其居为“瑞云楼”
。
王阳明出生后,至5岁尚不能言,但已能默记祖父读过的书。
有一天,一个高僧从其家门口过,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其祖父便根据《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为他改名为“守仁”
,随后便能言。
11岁时随父寓京,次年开始就读。
曾问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
先生回答:“第一等事无非是科举及第。”
王阳明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第一等事应当是“读书学圣贤”
。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圣贤”
“做圣人”
便更加笃实地成为王阳明的志向。
王阳明15岁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且性格豪迈,常与同伴以功战为戏。
16岁时,国家边事吃紧,朝廷议论纷纷,王阳明便读兵家之书,“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以为戏”
。
17岁时,于洪都(今江西南昌)迎娶诸氏,后偕夫人归余姚,学习经义,准备科举考试。
18岁时,他去拜访了明初纯儒吴与弼的弟子娄谅,谈及格物之学,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
,开始“遍读考亭(朱熹)之书”
,并亲身实践格物之说,甚至“亭前格竹”
,最终思劳成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
。
格竹的失败使他对朱子之学产生怀疑,继而徘徊流连于佛老之间。
21岁时,在浙江乡试中举,23岁时,会试不第,归余姚,结龙泉诗社,对弈联诗。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