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阳明卒于1529年1月9日,农历己丑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属嘉靖七年,非嘉靖八年。
[2]《大学》:原为《礼记》中一篇,相传为曾子(孔子学生)所作。
《大学》有“三纲”“八目”。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3]旧本,即郑玄注、孔颖达疏的《礼记·大学》。
[4]指二程与朱熹。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
程氏兄弟为河南洛阳人,其学被称为“洛学”,早年曾就学于周敦颐,并与周敦颐、邵雍、张载并称“北宋五子”,为宋明理学的先驱。
二人提出的“理”范畴,对整个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其思想见于《二程遗书》《二程文集》等。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卒谥文,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朱熹为二程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二程之学,并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等。
[5]朱熹以旧本为误。
故将《大学》分为经(第一章)与传(后十章),并修改文字,另补传一章以释“格物”“致知”之义,名为《大学章句》。
[6]徐爱(1488—1518),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人,王阳明的妹婿,也是王阳明的第一位学生。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及第,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员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职。
在思想上追随王阳明,致力于“良知说”的疏通辨析与传播。
徐爱生前欲为阳明出《传习录》,可惜早逝,后由同门薛侃、钱德洪等人代为完
[7]二氏:即佛家与道家。
[8]《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意为人心自私危险,道心幽昧微明,必须精研专一,诚恳地遵行中道。
[9]自此条起至第一四条为徐爱所录。
前后分别为徐爱所作的序和跋。
[10]邓艾民先生认为,此处“亲”当作“新”,译文从此说。
[11]上述引文皆出自《大学》。
[12]舜,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契,商朝始祖,帝喾之子,帝尧之弟,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司徒,掌教化之职。
[13]“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
敷:布、施义。
[14]“明明德”:前一个“明”字为动词,是彰明、发扬的意思;后一个“明”字是形容词,即光明、高大的意思,形容德性。
“明明德”即发扬高尚的德性。
[15]《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俊”通“峻”,高大的意思。
[16]“知止而后有定”出自《大学》,意为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做到志向坚定,而朱熹在《大学章句》中用“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来解释这句话。
[17]《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
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则反对告子“仁内义外”之说,认为仁义的根本在于心中。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