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仲和,名谐,是漳州人。
他本来是富家子弟,稍有一点学问,却很会写文章,但是他豪侠不羁,挥金如土。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红巾军作乱,齐仲和的家产荡然无存,于是只好东奔西走,到别人家做食客。
他曾经到武平县项子坚家做塾师。
项子坚出身微寒,突然之间发迹,成了暴发户,就想光耀门庭,所以婚嫁必定要攀附上世家大户,以便向人卖弄夸耀。
一些有声望但现在家道中落、贫穷不振的名门大族,就与他家缔结了婚姻,一方是羡慕世家大族的名声,另一方则是贪图暴发户的钱财。
凡是书信、公文、账册、记录等类,都是齐仲和为他起草润色,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项家真是书香门第,缙绅人家。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项子坚亡故,两个儿子荣可、贵可大办丧事,把项子坚葬在监汀山里,距离他们居所有五十里地。
齐仲和为项子坚撰写了生平,太史宋景濂应项家请求作了铭文,并且在墓旁修筑了归全庵,庵造得宏伟壮观,俨然是一条坊里。
又拨出二百亩田作为僧尼的衣食来源,请南华本如真公主持庵中事务,状元金溪吴伯宗撰文记载了这件事。
以后齐仲和在武平县往来,因为庵寺正巧在半路上,所以每次经过必定在庵中留宿。
这一年他有点小事前往福州,被人留在那里作塾师好几年。
不久项贵可举孝廉,被朝廷授予嘉兴府同知的官职。
那一年倭寇侵犯海岸,项贵可错在没有及时报告,被朝廷治罪,结果死在刑部的大狱中,家产全部被官府抄没,庵田也入官充公,僧尼全部散去。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齐仲和从福州回来,前往项家拜访,等走到庵寺时已经傍晚了,就想在这里借宿,当时他并不知道项家已经衰亡,庵寺也已经废弃了。
他走入了方丈内,寂静得一点人类的声音都没有,再看看所有的僧房,有的开着门,有的关着门。
最后到了一个僧房,有一个僧人坐在床上,听到人的脚步声,惊奇地问:“谁啊?”
齐仲和就把自己的姓名告诉了他。
僧人在黑暗中回答说:“原来是老朋友,请坐!”
齐仲和询问僧人的法名,僧人回答说:“我刚有这形骸时,您还赶上看过我,难道现在忘记了吗?”
齐仲和也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又问道:“其余的僧人在哪里?”
回答说:“偶然到施主家办水陆法会去了,只有我因为早就患了中风的毛病,不能下床,所以留在庵寺中。
可惜能供役使的小和尚都出去了,没有想到您会来,茶饭都没有,拿不出什么东西款待你。”
齐仲和告诉他自己还没有吃饭,僧人说:“供桌上有不到一升的剩豆子,您如果不嫌弃,就请拿去吃吧。”
齐仲和饿极了,抓过来就放在嘴里嚼食。
于是顺便问起项家的情况。
僧人说:“一直都很好。”
齐仲和感到困倦,想要去睡觉,僧人说:“这里有几个客人,每天晚上都会来找我闲聊,一会儿就到,恐怕您会睡不安稳。”
齐仲和问道:“是些什么人?”
僧人回答道:“都是附近村里的良民,也有的与项家是亲戚。”
齐仲和听了,高兴地说道:“如果这样的话,那我就很荣幸了!”
一会儿,有两个人先走了进来,另有五个人随后来到。
僧人对他们说道:“今天正巧遇上项家的老朋友光顾,留宿在这里,各位不要惊讶!”
齐仲和就请教来人的尊姓大名。
先到的两人说:“我们是石子见、毛原颖。”
后到的五个人说:“我们是金兆祥、曾瓦合、皮以礼、上官盖、木如愚。”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