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能做多少种不同的选择?”
她问。
时为说:“你需要多少种?”
丛欣说:“七天,不同的菜单,可以吗?”
时为握着车把望天,重复她的话:“七天,不同,的菜单?”
丛欣看看他,问:“能做吗?”
时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说:“你要我做当然是可以做的,但是我算过全日制厨房培训和研发的预算,虽然半年了基本没动过这两笔钱,但原本就比中餐和西餐厅都要低不少……”
总之一句话,又是一个“得加钱”
。
丛欣单手脱把,抓了抓头发。
时为笑出来。
直到她又转头看他,他才不笑了,说:“你别挠头了,不就是七天不同的半自助菜单嘛,我给你想办法。”
第27章五百英里
时为回到职工楼的那个夏天,朱明常教他做菜的时候,经常对他说起自己刚入行时的事。
那是1955年,当时的朱明常也是十六岁,在后厨做杂工,也就是后来粤菜流行起来人们常说的打荷。
不管叫什么名字,杂工或者打荷,拿的都是厨房里最低的工资,干的是最苦、最累也最脏的活,每天最早上班,夜里最晚下班,磨刀,洗锅,备料,擦洗灶台,打扫卫生,这些准备和收尾的活儿都由杂工来做。
但杂工虽然辛苦,却也是最有机会学到技术的岗位,每天从一早干到深夜,给后厨的老师傅打下手,只要人足够勤力,足够有眼力见儿,做上一阵,厨房里怎么回事就能摸清楚。
而中餐厨师一般都是师徒制的,做师父的总有几样独门秘技,不可随意外传。
于是便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雇杂工绝对不用年纪大些的熟手,怕养不熟捂不热,也怕是同行来偷师。
所以这个岗位上都是刚入行的小孩,十几岁的年纪,什么都不会,甚至有些木头木脑,就像当年的朱明常。
而当年的师父还是民国时候留下来的老人。
江亚饭店虽然已经变成国营单位,后厨的老厨师们总还保有着些过去的习气,讲究的也还是过去的规矩。
徒弟们送烟送酒自不必说,休息天还得上师父家里干活儿。
做师父的有时更会使出些手段,比如故意让徒弟徒手拿起很烫的锅子,然后叫住徒弟,慢慢告诉他,在厨房这个地方,哪怕再烫的东西只要拿上了,就是不能随便撒手的。
这一关,说是教训也罢,搓磨也罢,考验也罢,当时很多人都经过,只有让师父满意,才会传给真技术。
十几岁的小孩大概都有些中二病,时为听完甚至有些跃跃欲试,以为朱明常也会给他来这么个考验,然后他意志坚韧,天赋异禀,神功护体,完美通过考验,得到朱师傅传授的独门秘笈,自此成为一代厨神……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