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当边塞的将军把李陵被俘的情况报告给了朝廷之后,皇上误以为李陵已降了匈奴,不禁龙颜大怒,并立刻传陈步乐见驾。
“你不是说李陵忠于朝廷、带兵有方、爱兵如子吗,可如今,他投降了匈奴,这又说明了什么?”
朝堂之上,陈步乐吓得双膝一软,一摊泥似的倒了下去。
当天午后,陈步乐因恐惧皇帝降罪而自杀了。
于是,文武百官都责骂李陵没有一点大汉将军的骨气。
皇上在盛怒之下,就李陵一事问到太史令司马迁。
司马迁则直言不讳地说道:“说起李陵的为人,以臣之见,他确实是一名爱国、爱兵、英勇善战的将军。
李陵在小事上,孝顺父母,对士兵情同手足;在大事上,他出生入死,常奋不顾身救大汉于危难。
如今,他仅一次战败,一些人便抓住不放,不全面看待李陵的功过,实在令人痛心!
况且,李陵这次领兵仅五千人,能够深入匈奴腹地,与匈奴的八万精骑兵拼杀搏战,射死射伤匈奴兵无数,已经是奇迹了!
他转战千里,箭矢用尽,道路被匈奴兵堵死,他还率领将士们赤手空拳,顶着敌人如雨的箭矢做殊死搏斗,奋勇杀敌,就是古时被世代传颂的名将,也不过如此啊!
鏖战到最后,李陵虽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在无援军、无任何武器的情况下,能杀死杀伤无数的敌军,这样的战绩也足以名扬天下!
以臣之见,如今,他未必就真正投降了匈奴。
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想在匈奴那里为朝廷立功赎罪,以图报效朝廷。”
司马迁的一番直言,并没能得到皇上的认可,反而还加重了刘彻对司马迁的恼怒。
刘彻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开脱说情,有忤逆之嫌。
愤怒至极下,刘彻把司马迁下狱并施以腐刑。
这件事过了许久以后,时间让大汉皇帝终于明白真相。
他这才悔悟,明白李陵确实是因为没有得到救援才导致全军覆没的惨败。
“当初,李陵带兵出塞时,朕本来已令强弩都尉路博德作为接应,可这奸诈之徒,又奏其他原因,影响了朕的本意,错改了命令……”
皇上对自己当初错误地听信谗言而悔恨不已,但为时已晚。
于是,为了表示对李陵的忏悔之意,皇上派使者以重金对李陵的残部进行了慰问和赏赐。
时光在日升月落的轮回中辗转不息,将人间的悲情喜剧演绎成了霞辉朗月,照天,照地,照沧海桑田。
一年后,刘彻下令给杅将军公孙敖,要其带兵深入匈奴境内,以期将李陵救回。
杅将军公孙敖带兵去了匈奴领地一趟,最后无功而返。
但公孙敖却对皇上报告说:“听我们抓获的俘虏讲,李陵的确已投降了匈奴,并且已经是匈奴单于的重要干将了,正在匈奴那边帮助单于练兵,让匈奴的兵士熟知汉朝军队的习惯,以便随时对我汉朝进行进犯。
所以,想把李陵接回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刘彻听了大怒,旋风一样在朝堂上转了好几个圈子,后来下了一道诏令,将李陵家灭三族。
李陵的母亲、兄弟和妻室,全部遭到诛杀。
李陵讲到这里,已经是泣不成声。
呜呜呜……茫茫雪野,一位壮年男子在异域他乡如狼嗥般悲伤地大哭,震撼了这个世界。
在苏武听来,老友的哭声更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在撕扯着空荡荡的天地,撕扯着身处匈奴异乡的他的心。
雪原沉默着,冷森森地侧耳细听着发生在尘世间的这场悲剧。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