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金琬钗的演出-《艺苑掬红》

碗碗腔金琬钗的演出(第1页)
🎁美女直播

碗碗腔是陕西戏曲艺苑中的剧种之一,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尤其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农村更是为人们所热捧。

当时都用皮影演出,晩上演,白天也演,只是白天不用灯光照明,群众叫它“照影子”

有时也唱“板凳词”

,就是不用牛皮娃娃,演唱的人拉几条凳子,围在一起唱。

观众的热情仍然很高,围得水泄不通。

20世纪50年代中期,身为陕西省戏曲剧院正、副院长的戏剧家马健翎、黄俊耀深知碗碗腔文辞优雅,委婉动听,剧目丰富,有心想把它搬上大戏舞台,用人演。

他们先期请来著名碗碗腔艺人一杆旗(艺名,真名杜升初,清末秀才),一边演唱,一边抄写剧目。

同时他们又到平安市场的德庆皮影社去看谢德隆老艺人的戏。

经过反复调研和学习,最后决定把碗碗腔搬上大戏舞台。

随之,选择了文辞优美的《金琬钗》。

慎重起见,先选排了其中一折《借水赠钗》,作为试验突破。

1956年夏,剧院三团在演出现代戏《粮食》的晚会上,小心翼翼地加演了《借水赠钗》。

李瑞芳饰桃小春,王斌饰崔护。

因为是第一次将皮影戏搬上大舞台,人学牛皮娃娃演唱,形式大改变,对于长期看惯了灯影戏那一套的观众能否接受,演职人员心中都没底,暗自捏着一把汗。

出乎意料,《借水赠钗》一炮打响,很受群众欢迎。

随之,又于1957年1月31日晚,在南大街“兰天会馆”

演出了全本《金琬钗》。

这次李瑞芳饰崔艳娘,王毓娴饰桃小春,原安民饰崔护,王斌饰卢充。

演出后影响很大,被称为“在戏曲改革上的一大突破”

当时陕西剧坛对王毓娴饰演的桃小春评价很高,认为王毓娴的扮相、身段、气质饰演桃小春十分合适,尤其她的声腔唱碗碗腔非常好听,有韵味,把一个身处封建礼教压抑下深锁闺阁的二八女子演得惟妙惟肖。

有人评价,王毓娴的声腔是“碗碗腔女声唱腔第一人”

1959年,陕西省三大秦班晋京献礼演出,除秦腔《赵氏孤儿》《游西湖》《三滴血》、眉户《梁秋燕》等戏轰动之外,碗碗腔《金琬钗》亦是走红京城,好评如潮。

一天晚上,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演出团全体演职人员。

周总理又为演出团举行了盛大的招待宴会,在讲话中说,挖掘民族传统艺术(形式),推陈出新,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是戏曲者的任务之一,希望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做出成绩。

席间,他把李瑞芳、原安民、王毓娴、王斌安排到同桌就餐,并一一询问了他们的年龄,从艺的时间,演出的剧目等。

说到《金琬钗·拜扫赠钗》这场戏中,崔护在柴门上题《题都城南庄》诗时,总理问原安民是不是当场能书写,他说那时的文人当场留墨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诗人崔护就是当场写的嘛。

作为一个演员,琴、棋、书、画都要懂,应该会。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