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茶商内斗-《天汉茶商》

第三十六章 茶商内斗(第2页)
🎁美女直播

满月的时候,郑德昌问季清:“常家喜添男丁,满月酒准备咋办?”

按照紫阳的习俗,有了儿子的大户东家,下人一般就不再叫东家了,而是尊称老爷。

于是,季清说:“月前,老爷不是也没办嘛。

要说办,老爷是最应该办的,正好堵住银家那些人的风凉话。”

郑老爷说:“莫摆那谱,也不凑那热闹。”

正月最后一天的时候,常季清便找到郑德昌说:“老爷,我想和德轩分头到瓦房店和毛坝关坪茶山。”

德昌说:“进山还早吧,离清明还有一个多月呢。”

季清苦笑着说:“要早在别人前头,不然我心里发慌啊。”

德昌说:“你心里发慌啥?拿着银子怕收不到货吗?”

季清说:“我听说荣盛去年货款就全付了,能否收到满意的茶,我心里没底呀!”

德昌一听这话,觉得季清的担忧是对的,便说:“我也听说了,银九月这是吸取了前几年的教训,想背水一战打个翻身仗,可我们也付了订金呀。”

季清担心说:“那毕竟只是订金,不能低估了她的实力。

茶农都是趋利的,银家提前支付的银子都用了,茶不卖给她,能卖给谁?她要是打算做霸盘,对我们肯定不利。”

德昌微笑着说:“霸盘不是那么好做的,资金和利息不菲。

这几年紫阳茶销路好,每年都有茶商抢购,市场价格一放开,逐年上涨,抬得一年比一年高,稍有不慎,就会积压,导致资金链断裂。

今年雨水充沛,茶叶肯定丰收,你还怕她做霸盘?”

果然,当年的茶长势不错。

一片一片翠绿的茶园,从山坡上铺展下来,成了一溜溜绿色瀑布,东一溜西一道,挂得满山都是。

栽得稀疏的地方,一丛一丛,像一把把撑开的绿色阳伞;长在平地上的茶树,斜斜的一溜半躺着,倒像是一道道扎起的绿色墙垛。

但常季清没有心思观赏茶园秀色,而是指挥着茶坊的伙计们做好清明前白茶制作的准备。

同时按照原来的既定方式提前十天派出了收茶组。

当常季清送来了紫阳城里最早上市的春分茶和白茶,天汉茶庄门口就排起了队。

这一景象告诉郑德昌,季清的提前行动不但正确,而且及时。

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天汉茶庄就遇到了危机。

自从茶商会放开了茶价之后,茶农们纷纷把新茶送到提高了茶价的荣盛茶行,天汉茶坊和各地毛茶收购点门可罗雀,几乎无人问津。

谷雨当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汉江、任河两岸到处弥漫着新茶香,人头攒动的江河码头、街道村口到处都是出售新茶的茶农。

看着天汉茶庄收茶点前稀稀拉拉的几个人,郑德昌心急如焚,额头上慢慢浸出了汗水。

这个局面持续下去,不能收购足够数量的新茶,白茶、红茶制作就会受到影响,销售也会大打折扣。

情急之下,郑德昌喊来常季清,对他说:“季清,你去通知各收购点收购新茶招牌的价格再抬高一成,否则,我们连基本的定额都保不住。”

季清吃惊地问:“老爷,银九月在去年的基础上已经抬高到七两一担收购,咱们再抬高,不但没有利润可赚,而且每担茶都得亏本半成。

显然,他们提价收茶的目的就是不让我们收到茶,想断绝我们的货源,明显是要做今年的霸盘生意。

事到如今,我们何不顺水推舟,撑死她算了。

我们再想其他办法弥补损失。”

德昌冷静道:“你继续说。”

季清说:“老爷,去年给我们有合约订单的大户是两家,兰州的南柜三千五百担,襄阳的长裕川一千担,只要先保证这四千五百担茶的收购,违约赔偿的难关就过了。

按照我打听到的情况看,荣盛真正全款购买的茶还是一万五千担,余下的都在其他一些茶商手上,我们通过提价收购,保守能收三千担,再在岚皋、西乡茶区收一千担,就只剩下五百担缺口,损失就没有那么大了,盈亏相抵,今年最差也能保本。”

郑德昌这时想到了汉中这块风水宝地,盛产稻谷,近些年都是丰收年景。

他思考了一会儿才说:“既然这样,我们就一不做二不休,就让她去做霸盘生意。

我们调整思路,将县内的收茶点暗撤明不撤,再给他们烧一把火,大张旗鼓地放出风声,说我们提价九两一担收购,助推他们再次涨价,消耗他们的利润空间。

将暗撤的人员充实到岚皋和西乡去,就地分拣、分级、包装毛茶,由你负责直接悄悄起运发往兰州。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