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爷连续三天都发现半僧半俗的水生露宿在茶庄门口。
水生坐在那里,木然地凝望晨雾中的河街和茶庄前的天壶。
早上,听见茶庄的动静他会猛地回头,看着朱红色的铺板被守店的伙计一块块卸掉。
郑老爷的蓝布夹棉长褂在幽暗的店堂里闪着清冷的光,他双手捧着紫砂茶壶,一边看伙计卸铺板,一边嘬着紫砂壶嘴吸溜一口茶。
那股新茶的清香远远地奔涌过来,令水生涣散的精神为之一振,在异乡异地唯有茶的清香让他感到亲近和温暖。
随后,挑着水桶的一队着夹袄、夹裤,扎着裤脚的伙计从天汉茶楼鱼贯而出。
郑老爷对水生盘问道:“哎,你咋天天睡我门口啊?”
水生摇摇头,用一种迷离的目光看着他说:“这儿香,能闻茶香。”
郑老爷左手指着对面铁匠铺说:“你为啥不去那儿睡?春夜寒气重,对面有炉子暖和。”
水生爬起来飞快地卷起包袱和一捆稻草说:“这里有茶香,再冷也能睡着觉。”
郑老爷皱了皱眉头:“你从哪儿来?”
水生说:“鸿恩寺。”
鸿恩寺前身叫东明庵,也叫万佛山,是一座千年古刹,离城西五十里。
最早是尼姑庵,唐贞观年间大兴佛教,尼姑庵变成佛道合一的寺院。
寺院是风水宝地,龙脉自西乡起势,沿米仓山一路逶迤而来,行至东明庵突然开帐落座,形成高台,如寿龟下山;高台两肩又分出左青龙、右白虎,彼此雄起如凤凰展翅。
东明庵正坐在上山凤凰和下山寿龟的背上,右对面五个小山头形似“五杆旗”
,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地势。
寺庙正面平坦无峰,天户开阔,地户紧锁;内有旗鼓相应,外有青龙白虎把守;青龙行于乾亥,明堂可容万马;寺前呈台案形势,层层献秀,气象万千。
古时,这里不仅是汉江茶商、盐商取道四川的必经之地,也是巴蜀通道上的重要驿站。
紫阳置县前,东明庵是政教合一的寺庙,也是紫阳、汉阴、镇巴汉江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元时期,香火鼎盛,庙宇相连成四十合天井,脚庙四十八处,佛僧百人之众,大铜钟四十八口,佛像四百多尊,号称“万佛山”
。
寺后石塔林立,雄伟壮观。
寺院周围柏木森幽,烟雾缭绕,晨钟暮鼓,朝夕相闻,行人香客川流不息,成为陕南最大寺庙。
明成祖朱棣时,因东明庵影响巨大,便派其舅父东明禅师执掌政事。
后来东明禅师收了一个江洋大盗为徒,法号鸿恩,东明禅师坐化后,鸿恩夺了寺院住持之位,改“东明庵”
为“鸿恩寺”
。
郑德昌说:“我晓得鸿恩寺,十几年前我去过,寺里有一个种茶制茶、嗜茶如命的明世师父。”
水生问:“老爷认得明世师父?我就是他的弟子。”
郑老爷从记忆里搜寻着十几年前在鸿恩寺购茶,明世禅师接待自己时的情景。
那次伺候他们的确实有一个剃了光头的男童。
男童是明世禅师一次云游返回鸿恩寺时在汉江边捡回来的弃婴,是汉江边一财主家遗弃的私娃子。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