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王太常的独生子王元丰从小痴傻,家人为此操碎了心,但也无济于事。
王太常年轻时曾救过一只狐狸,为了报恩,狐狸将自己的女儿小翠嫁给了元丰。
貌似贪玩的小翠天天跟元丰疯玩,引得公婆颇有微词,但小翠正是通过这些方法,治好了元丰的痴傻之病。
小翠与元丰二人感情甚笃,然而人妖殊途,小翠因为自己不能给王家延续香火,想要抽身离去,就慢慢把自己变成了另外一副漂亮的模样。
小翠以子嗣为重的理由督促元丰娶了钟家的姑娘,新婚当天元丰发现所娶新娘和小翠长得一模一样。
再去找小翠时,她已离开。
因材施教一词出自《论语·为政》:“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意思是教育要根据被教育者不同的性格特点、能力强弱、自身素质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成语大辞典》的解释,“因”
是根据;“材”
是资质;“施”
是施加;“教”
是教育。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习者的能力、特点等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所以,教育的方法要因人而异,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这也是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主张。
《聊斋志异》中的《小翠》篇就体现了这一教学原则,也可以说是将特殊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
狐仙小翠为了替母亲报恩,嫁给了无人肯嫁的王太常的“绝痴”
儿子元丰。
婚后小翠带着元丰天天憨玩,“刺布作圆,蹋蹴为笑”
。
“给公子奔拾之;公子及婢恒流汗相属”
。
他们缝个球就踢着玩,一踢好几十步远,还骗元丰跑去捡,元丰和丫鬟们也没大没小,都跟着一起跑,累得满头大汗,甚至还将球踢到了公公王太常的脸上。
这看起来像是疯闹,也引得公公婆婆颇有微词,但这其实是特殊教育最为重要的方法—游戏教学法。
小翠正是利用这种方法与元丰玩耍,在还不太熟悉时,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的目的,这既是进行特殊教育的前提,也是由元丰本身痴傻的状况决定的,这样的方法更适合元丰本身的特点。
进行特殊教育时,我们还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平等原则,即把受教育者作为平等的个体,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对话。
元丰的父母,尽管对元丰疼爱有加,但在内心还是一直把元丰当作累赘的。
而小翠从未对元丰另眼相待,她一直视元丰为平等的个体。
无论公婆怎么责罚小翠,小翠都是“俯首微笑,以手刓床”
。
而当婆婆对元丰大加指责时,小翠便“屈膝乞宥”
,跪下来向婆婆求饶。
这说明小翠对元丰的关心爱护,已经远超过对自己的在乎。
这也是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爱。
小翠的师爱还体现在行动的各个方面,当“夫人怒顿解,释杖去”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