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从食堂里出来的几位年轻工程师抬头看见办公大楼上从资料室里透出来的一排整齐明亮的灯光,感慨:“陆总工又带着几位新上任的分段负责工程师整理资料呢,真刻苦,都熬好几个通宵了,我上次值夜班就看见资料室的灯亮到后半夜。”
另一个员工低叹:“主要是这次陆总工交接,没一个高级工程师帮忙,这都是被逼的。”
两人身后跟着的年轻技术员却说:“其实我觉得陆总工他们挺厉害的,他们几个入行时间都不比咱们长多少,跟咱都差不多,但是他们能有这样学习和实践的磨练机会,我觉得挺难得的。
咱搞技术的,像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提升方式是能力提升最快的方式,比咱守着这现成的饭碗强。”
旁边几个年轻的技术员都赞同地点头,有人心里默默地对陆诚远新组建的生产技术管理团队生出些羡慕来。
“哼,光看看纸上的材料就能全部搞懂,那还要研究所干啥?只办大学就够了。”
众人背后突然传来一句味道不协调的声音。
几个年轻的技术人员听见这个声音,谁都没回头却很默契地都不再开口了。
说话的人正是葛洪亮,在他的身边还有元老院的另外几位高级工程师。
这几位是目前生产技术部最高技术水平的代表,刚才聊天的生产一线的小技术员们是没胆子跟元老院这几位高级总工搭话的。
“纸上谈兵,终究肤浅。
就他们看到的那些材料,能写出来的都不到咱们亲手操作的一半经验。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可没有实践的支撑,它就像是没有根的树。”
另一位主管工程师话虽说的稍客气些,但意思仍是明显的看不起。
“别看他们现在折腾欢实,等设备交接工作完成不了,集团还不得出面请几位过去坐镇。
到时连陆诚远这个总工程师也未必坐得住呢,更别说这几个没一点交接经验的小主管。”
说话的也是位年轻工程师,叫樊禹梁,是生产部第三分部的主管工程师孙庆丰的徒弟。
生产三分部是高压输电管控部,樊禹梁虽然是孙庆丰的徒弟,但之前生产三分部的主要技术方面工作都是金宁负责。
樊禹梁承认金宁在技术方面的工作能力确实比自己强,每一次孙庆丰难得去设备组现场检查时,总能见到金宁对各项参数了如指掌,而樊禹梁则默默地站在一旁。
但他毕竟是孙庆丰的徒弟,就算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不如金宁,也还不至于太差。
尤其在生产三部的技术员们口中大家都称他师兄,对待金宁那个一张嘴就脸红的小白脸远没有对他尊重。
可是陆诚远却不知为什么对金宁格外看中。
陆诚远来生产三部选拔负责国外参观团接待工作的年轻工程师,根本就没考虑过他,一眼就看中了金宁。
后来孙庆丰为了给他争取个名额,还亲自跟陆诚远私底下递过话,也并没有要他顶替金宁的意思,就是把他也插进接待团里去跟着学习交流,却被陆诚远拒绝了,樊禹梁觉得陆诚远狠狠地卷了他在部门里的面子,但因为陆诚远在公司里的风头正盛,他从未表露出来。
这次陆诚远招募二期分段主管工程师,元老院无一人响应,给陆诚远臊了个没脸,樊禹梁在心里暗戳戳地爽了好几天。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