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文眼-《我读红楼梦》

文有文眼(第1页)
🎁美女直播

《红楼梦》里的人物语言,看似一句平常家常话,实不平常。

看似没意思的废话,却别有意思。

当然这还要有赖于读者以细心去发现,而作者也总以各种方式给以“暗示”

助其发现。

正是由于两者的默契与互动,《汉书》之所以可以下酒也。

言及此者,是因想起黛玉初来贾府在贾母屋里王夫人和凤姐儿的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话。

“又见二舅母(王夫人)问她(王熙凤):‘月钱放完了没有?’熙凤道:‘放完了。

刚才带了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半日,也没见昨儿太太说的那个,想必太太记错了。

’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

’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裁衣裳啊。

等晚上想着再叫人去拿罢。

’熙凤道:‘我倒先料着了,知道妹妹这两日必到,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两句家常话,琐琐碎碎,啰啰嗦嗦,有谁会去耐烦听它?似乎作者也料到了人们可能如秋风过耳,于日补加上一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就是“暗示”

了。

“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当然是听了王熙凤的话之后的反应。

王夫人为何“一笑”

,这笑岂不有些吊诡?“点头不语”

,看穿了个中底细了,只是不说出来。

读者一下子醒了盹。

再回头一砸摸她俩的对话,哇哈,竟变了样儿。

起先以为她俩在谈论给林姑娘做衣裳,岂料想是借给林姑娘做衣裳讨好贾母,而且是争着比着讨好贾母。

“以给林姑娘做衣裳讨好贾母”

的讨好手段,由缎子而想及做衣裳想及讨好,还真需要点儿见景生情逢场作戏的老练圆滑。

“首创”

之功应归于王夫人。

可是王熙凤手疾眼快,见好就上,不遑多让,一句“我倒先料着了”

,借王夫人的“鸡”

,下了自己的“蛋”

“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唯其“不语”

,其真消息才得以尽出焉。

既搔到了痒处,也触到了痛处,不亦该段文字之“文眼”

乎。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