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应变是辩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它反映了辩论中辩论者思维的灵活性。
一个出色的辩论者要在藏机露锋、诡谲多变的辩论世界中自由驰骋,就必须具备随机应变能力。
这样,才有可能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
1.随机应变,抢得先机
应变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发展,以实现既定目标。
辩论者对外界情况突然发生的变化必须快速做出反应,巩固自己的防线,摆脱被动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批科学家要试制原子弹,他们把这项工程命名为“曼哈顿工程”
。
核物理学家西拉德草拟了一封信,由爱因斯坦签署后,请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面呈总统,信的内容是敦请美国政府一定要抢在德国希特勒的前面研制原子弹。
1939年10月11日,萨克斯同罗斯福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谈话。
萨克斯先向罗斯福总统面呈了爱因斯坦签署的长信,接着又朗诵了科学家们关于核裂变发现的备忘录。
可是,罗斯福总统听不懂那深奥的科学论述,反应非常冷淡。
罗斯福对萨克斯说:“这些都很有趣,不过政府如果在现阶段干预此事,看来还为时过早。”
萨克斯讲得口干舌燥也于事无补,就只好向总统告辞。
罗斯福为了表示歉意,就邀请萨克斯第二天早晨七时共进早餐。
鉴于事态的严重和责任的重大,未能说服罗斯福的萨克斯苦苦思索着说服总统的良策。
次日早晨7点,萨克斯和罗斯福总统共进早餐。
萨克斯尚未开口说话.罗斯福就先发制人地说:“今天不许谈爱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许谈,明白吗?”
“先生,我想谈一点历史。”
萨克斯笑着对总统说,“英法战争期间.在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
这时,一位年轻的美国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来到这位法国皇帝面前,建议把法国战舰上的桅杆砍掉,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
但拿破仑却认为,船没有风帆就不能航行,木板换成钢板就会沉没。
他嘲笑富尔顿:‘军舰不用帆?靠你发明的蒸汽机?哈哈,这简直是想入非非,不可思议!’结果富尔顿被轰了出去。
历史学家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当初拿破仑采纳了富尔顿的建议,19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
罗斯福沉思了几分钟,然后取出一瓶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白兰地,斟满了酒,他把酒递给了萨克斯,说道:“你胜利了!”
萨克斯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这个故事中,萨克斯如果再用直言劝谏的方式肯定是不行了。
特别是罗斯福先发制人地提出“不许再谈”
的禁令后,更是堵死了萨克斯直言相劝的路。
这种情况下,萨克斯巧用历史借鉴法这种辩论之术,以古喻今,从而使罗斯福从一个历史的高度来认识这个制造原子弹建议的意义。
萨克斯获胜完全应归功于他的随机应变。
在下围棋的时候,古人总结出了一句箴言:宁失一子,不去一先。
先,就是所谓的“先手”
。
围棋中的先手意味着掌握主动权,对手会一直跟着你的棋路走。
围棋如此,辩论也是如此。
所以,在辩论中,辩论者一定要想尽千方百计使自己或己方占据有利地形,抢得先机。
随机应变的方法就是抢得先机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天上朝,国王阿克巴问比尔巴:“我的手掌上为什么不长毛?”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