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驭心把自己拉回来-《清华北大修心课》

第27章 驭心把自己拉回来(第2页)
🎁美女直播

在很多佛教典籍中,牛都被用来比喻众生的佛性。

中国禅宗史上,流传有一组重要的图画,叫《十牛图》,也就是十幅与牛且主要是牧牛的连环画,普遍的解释认为,这就是将禅宗倡导的悟道直观简化为十个阶段,关于这十个具体阶段,我们不必详述,我们只需懂得,先哲之所以以放牧为背景,阐释修行,就在于两者有着共通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前面所说过的,修行者,一定要管住自己,就像牧童管住自己的牛一样,不使其乱蹿乱跑。

同时,这组图画也暗示人们,在修行过程中,尤其是在修行的初级阶段,牛,也就是人心,被杂草,也就是各种诱惑所扰,在所难免,关键的是要及时约束自己。

当然,做到这一点很难。

不仅凡人难,就连唐僧那样的高僧都难。

在《西游记》里,唐僧看似胆小怕事,除了执着、慈悲之外,一无是处,风头被三个徒弟抢得一干二净。

然而依禅宗的思维方式来看,《西游记》还是一个人的旅行,孙悟空的桀鹫不驯,猎八戒的奸懒馋滑,沙和尚的愚痴我慢,都只是包括玄奘法师在内的所有人都有的人性的弱点;各路妖魔,暗喻西行途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与磨难、打击;那些香艳的妖与人,则代表诱惑;师徒四人与各路妖、人的每一场戏,都只是玄奘法师一个人内心天人交战的艺术化写照。

所以,在《西游记》中,作者给孙悟空起了很多名字,其中就有一个叫“心猿”

,这个名字出现了不下十数次,白龙马则称“意马”

,这两位组合起来,就是“心猿意马气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不妨来解读一下《西游记》中的一个著名妖怪:牛魔王。

用一些学者的话说,牛魔王这个妖怪是“不同凡妖”

,它是《西游记》中少数没对唐僧肉起过兴趣的妖怪,而且在500年前,它还是孙悟空的结拜大哥。

它能当大哥,靠的不仅仅是岁数大,而是武功及法力,这在“正义力量”

收伏它时就表现得非常明显。

按《西游记》中的描写,为捉拿牛魔王,仙佛两界共出动了五路大军。

第一路:取经队伍,孙悟空、猪八戒二人的猴猪组合;第二路:原在兜率宫当值,后被贬下凡的土地所率领的阴兵;第三路:金头揭谛、六甲六丁、一十八位护教伽蓝;第四路:四大金刚率领十万佛兵,于四面八方布下天罗地网,让老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第五路:托塔李天王并哪吒三太子领率的天兵天将。

此外,还命过往虚空一切神众都留步帮打。

面对五路神佛的围斗群殴,牛魔王现出本相,也即一头千余丈长、八百丈高的大白牛,拼命血战,但终因

体力耗竭,被照妖镜困住,做了俘虏,皈依佛门,最后成了正果。

另有学者在别篇文章中指出,《西游记》中的妖怪大多是有后台的,没错,这牛魔王就是其一,那么,它的后台是谁呢?其实就是如来。

确切地说,它就是如来的那颗心。

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在于佛经中常以大白牛比喻修行上的最高境界。

谁是佛教中修行境界最高的呢?自然是如来佛。

谁是《西游记》中的NO.1呢?还是如来。

另外,我们前面讲过的禅宗连环画《十牛图》,十幅图的内容也是一个渐进地由大黑牛变成大白牛的过程。

当然,变成大白牛并不是最高境界,真正的境界是“人牛俱忘”

,即《十牛图》中最后那幅图,既没有牛,也没有牧童,只有一个大圆圈。

结合这些,可以说,大白牛其实是佛祖心生杂念、境界下滑的产物。

“派出佛兵”

一事则是辅助线索。

整个《西游记》中,只有这么一回。

这并不是说牛魔王特别厉害,不派出十万佛兵不行,而是暗示,这牛魔王是佛祖的心,只有佛祖能收回它。

这与《西游记》中其他一些天尊、菩萨的坐骑、童子偷偷下凡作乱,最后又被本人收回,是一个道理,只是比较隐讳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包括佛祖在内,也有管不住自己的心的时候,我们凡人有些违规逾矩,实属正常。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心里设下十万佛兵,只要自己的心一乱,就立即去讨伐它,降伏它,切莫让它扰乱了自己的修行。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