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那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大清的脸上,可大清皇帝愣是没从这惨败里吸取到真正的教训,这事儿啊,就像看一场让人着急又无奈的闹剧。
一、“挨打”
前的迷之自信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大清皇帝和一帮大臣们,那可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
他们觉得大清还是那个威震四方的“天朝上国”
,四周的国家都是来朝拜的“小老弟”
。
对于西方列强的崛起,他们就像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装作看不见。
当外国的坚船利炮已经在海上耀武扬威的时候,大清还守着那一套陈旧的军事制度和装备。
大臣们讨论军事时,还在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
,仿佛靠着祖宗留下的那点老本,就能永远天下无敌。
皇帝呢,也觉得自己的江山稳如泰山,每天该吃吃,该玩玩,压根没意识到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二、惨败:被打得晕头转向
结果,英法联军一打来,大清的防线就像纸糊的一样,一捅就破。
英法联军的军舰在沿海横冲直撞,清军的炮台根本就打不到人家,反而被人家一顿猛轰。
陆地上的清军也是节节败退,那些拿着冷兵器的士兵,面对英法联军的火枪火炮,毫无还手之力。
咸丰皇帝这下慌了神,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皇宫里走来走去。
他没想到,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大清军队,竟然这么不堪一击。
可他这时候想的不是怎么反思,怎么改进,而是赶紧带着老婆孩子往热河跑,美其名曰“北狩”
,说白了就是逃跑。
三、战后:“好了伤疤忘了疼”
等战争结束,签订了一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按道理大清皇帝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被打成这样,该怎么改变才能避免下次再挨打吧?可咸丰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就像失忆了一样,很快就把这场惨败抛到了脑后。
咸丰皇帝回到北京后,还是照常过着奢侈的生活,修建圆明园,举办各种宴会,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对于改革军事、发展科技这些事儿,他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